这几天,随着全国各地陆续复工复产,返岗人员流动幅度随之增大,一些生产型企业每日还需要进出原料产品。为了防控疫情,企业在出入口都配备了测温设备,严格落实人员体温监测工作。在此情形下,一旦出现计量器具失准,将会给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造成损失,因而疫情防控丝毫不能放松。
“35.8℃,温度有点偏低。”2月21日上午,由浙江省宁波镇海区市场监管局牵头组建的计量服务小分队一行来到宁波杰杰工具有限公司核查测温设备。
现场,工作人员比较了该企业在用的工业额温计、普通额温计、耳温计等几种测温设备测出的人体温度,并对该企业作现场科普及指导。由于误差较大,建议企业停止使用工业额温计。据了解,大部分测不出、测不准的情况是因为额温计对环境要求高,需在16℃至35℃间无风环境下测量较为准确,正负0.5℃属于正常误差。“一个是使用方法不当,我们在核查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他们把测量模式选错了。”计量服务小分队技术负责人杨权介绍,工作人员在服务过程中会指导企业自我快速核查。
体温计既怕测不准,也怕不合格,误差可能达到3℃至4℃,起不到监测效果,而体温计的“体检”格外重要。疫情发生以来,全国计量检定机构正在全力调校测温设备,对于红外筛检仪,可以通过提高报警阈值来保证筛查效果,对于红外额温计也在通过实验室检测和现场检查,有问题的会要求立即更换。
面对交通枢纽以及商场、超市、医院等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测温设备计量检定校准需求格外迫切这一情况,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实际,已开设24小时不间断受理业务,免费检定校准计量,保证检测服务随叫随到、随到随检,确保疫情防控工作有序开展。
福建、重庆紧急采购一批玻璃体温计和电子体温计作为备用计量设备替换使用,避免因检测时长造成监测空档;甘肃建立绿色通道,采取疾控中心统一收集辖区内体温测试仪器,省计量院随到随校的工作方式,最大限度提高校准效率;在疫情防控一线,不少人都拿到了由当地计量院组织技术专家编写的红外测温计计量使用指南,既指导了工作,又普及了知识。
市场监管总局计量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加强生产源头监督,提升计量检测能力,把好产品出厂关;深入疫情防控相关医疗设备生产企业开展计量助企活动,帮助企业解决难题,全方位做好疫情防控计量保障。
广西、湖南、福建、黑龙江等省区根据企业实际需求,组织相关计量技术专家,指导和帮助企业尽快恢复防疫保障物资生产和加速投产。浙江对全省所有测温设备生产企业开展现场监督与服务,指导企业在计量管理方面查漏补缺,提供绿色通道服务,鼓励企业创造条件提供高质量物资保障。上海针对要捐赠至疫情重点地区的体温计生产企业需求,协调型式评价机构在5天内就完成了相关型式评价工作,凸显“上海速度”。
针对测温仪器量大、任务重、基层技术机构能力不足等问题,市场监管总局计量司还依托温度、生物、医学、电离辐射、临床医学等全国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利用微信群建立起5个技术交流平台,由专家及时解答一线人员遇到的防疫相关仪器检定校准技术问题600多个,成为防疫一线计量仪器检定校准人员的坚强后盾。
截至2月4日,全国各级计量机构按照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共检定温度计量器具3.5万余台件,校准温度计量器具4.7万余台件,检定或校准其他医用计量器具6万余台件;开展计量技术服务2.6万余次,服务医疗卫生单位近9000家,服务其他单位(包括计量器具生产企业、机场、车站、高速公路等)8000余家。
作者:本报记者 郭静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