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惊蛰背后的故事,惊蛰24节气背后的故事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07-08 23:26:07

惊蛰,撒石灰

而在湖北天门、孝感等一些地方,不只是虫子,连田里的青蛙也要打,当地人叫做“打虾蟆”或“赶虾蟆”。民国时候的《天门县志》记载:“惊蛰节晚,儿童辈敲锣鼓、木梆歌唱,谓之赶虾蟆”,小孩子们敲锣打鼓,田里的青蛙可就遭了殃。

节日惊蛰背后的故事,惊蛰24节气背后的故事(5)

有些朋友可能就觉得奇怪了,青蛙是益虫啊,为什么要打青蛙呢?这个原因呢有这么两个说法。一种说法是光绪八年的《孝感县志》里记载:“近水家以荆条击池陂水际,曰‘惊蛰打虾蟆,一打就哑’,盖恶其聒噪也”,这是说因为蛙鸣太吵而打青蛙,这也太霸道了。另一种说法比较靠谱,光绪年间湖南《耒阳县志》载:“惊蛰喜寒,不闻蛙鸣则秧种不坏。”也就是说对农业生产来讲,惊蛰时节气候稍微寒冷一些,是有好处的。而青蛙的习性,只有在天气比较暖的时候才开始鸣叫。所以如果惊蛰时节青蛙开始鸣叫,那往往预示着一个不好的收成了。

三、惊蛰话雷神

《周礼》云:“惊蛰,……蛰虫始闻雷声而动”,可见惊蛰这一节气,与打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古人也自然地在隆隆雷声的“熏陶”下,构建出了雷神的形象,这种对自然现象的神化,也是远古时期很多民族都有的一种普遍现象了。惊蛰始于雷,所以在古代的民间,在惊蛰前后也有很多祭祀雷神的民俗活动,比如贴上雷神的画像,摆上供品,以及去雷神庙里上香祷告等等。

节日惊蛰背后的故事,惊蛰24节气背后的故事(6)

雷公庙

说到这个雷神,或者叫“雷公”吧,这个神灵的形象从古到今还是经历了挺大的变化的。最早的雷神的形象,是“龙身人头”的,有种说法认为,中国先民构建的这个龙的形象,和雷的声音就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最早的雷神有个龙的身子也并不奇怪了。

大约到了汉代以后,雷神才逐渐的人格化了。东汉王充的《论衡》里面记载,当时的人们在给雷神画像的时候,一般都是画成一个大汉的形象,一手拿着连鼓,一手拿着上方下尖的锥子。当时的人认为,轰隆隆那个雷声,就是雷公用连鼓发出的;而比较尖利的雷声,则是雷公挥锥的声音。壮士奋挥锥,这雷公可谓是“爆裂鼓手”了。这个雷公的形象流传时间很长,唐代敦煌石窟里的雷公形象,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再到了后来,大概明清时期,雷公的形象又有了变化,变成长着鸟嘴肉翅,手持斧凿的形象。

节日惊蛰背后的故事,惊蛰24节气背后的故事(7)

初唐雷公图(莫高窟329窟)

咱们中国的古人在构建神灵形象的时候,总是喜欢把世俗生活中一些美好的东西加入到里面。比如大家都认为夫妻和睦是好的,于是古人们就给很多神安排了“对象”:看着西王母很孤单,就造了个东王公给她;看着雷公没人陪,于是设计了电母。电母的形象在典籍中出现,比雷公要晚得多。《宋史》中说当时的仪仗队里有“雷公电母旗”,到了《元史》里才说得比较清楚:电母旗上的电母,是一个绣衣、朱裙、白裤,两手运光的巾帼英雄形象。

节日惊蛰背后的故事,惊蛰24节气背后的故事(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