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反应怎么恢复,应激反应怎么降下来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08-01 19:58:15

心理应激,是人在觉察到威胁或挑战时自发做出适应或应对的身心反应,是人类应对危难的自我防御反应。

疫情之下,全民遭遇突如其来的危机,一般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产生应激反应,此时出现焦虑、担忧、难眠等心理应激反应,是正常人在紧急状态下的自然反应。

应激反应怎么恢复,应激反应怎么降下来(1)

面对应激反应,医务工作者、基层工作者和市民该如何自我调节?对此,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梅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古小红。

医护人员

坦然面对 尽自己最大努力救治

在这场疫情面前,最先受到情感冲击的是病患和医务工作者。作为普通人,医务工作者褪下战袍也是血肉之躯。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每天面临多种应激源——时刻面临被病毒感染的担心、医疗物资短缺的焦虑;每天进行着超负荷的工作,强度大、时间长;长期处于与外界隔离的环境,长时间不能回家;经常要面对病人的死亡以及他们痛苦、恐慌、不安等负面的情绪。

应激反应怎么恢复,应激反应怎么降下来(2)

古小红介绍,患者出现心理崩溃感的征兆主要在三个方面。

在身体反应方面,表现易疲劳,体能下降,特别是由于身心极度疲劳,休息与睡眠不足,易产生生理上的不适感,例如晕眩、呼吸困难、胃痛、紧张、无法放松等。

在心理反应方面,表现为与他人交流不畅、情感迟钝;失去对公平、善恶的信念,愤世嫉俗;对自己经历的一切感到麻木与困惑,感到不够安全;睡眠出现问题,集中注意力和决策困难,缺乏耐心,与他人关系紧张等。

在职业困扰方面,易产生耗竭感。怀疑自身能力,进而怀疑自己的职业选择,时常感到软弱、内疚和羞耻,感觉自己的问题与病人相比微不足道;觉得自己本可以做得更好、做得更多,而产生罪恶感,进而怀疑自己是否已经尽力;对于自己也需要接受帮助觉得尴尬、难堪;过分地为受害者悲伤、忧郁等。

“最近有不少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前来咨询。”古小红说,对于医务工作者而言,拯救生命虽是天职,但抗击新冠肺炎也许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身心健康。“照顾好自己才能给他人最好的关怀。”

古小红建议,广大医务工作者要尽量抽时间吃饭,不管是否有胃口;疫情之下,仍要保持良好的睡眠,进行必要的休息和放松,哪怕时间很短;尽量保持合理的工作时间,做到合理分配工作;允许自己有一些负面的情绪,并寻找合适的方法表达或发泄出来;同事间相互支持,适时地与同事讨论和分享。

“同时,医务工作者要专注于做好眼前的每一个医疗动作,肯定自己所做的每一个医疗活动、每一次救援。医学不是万能的,医务工作者也不是救世主,接受不完美和失败是医务工作者应该保持的客观认知。只要尽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无论成功与失败,都应该坦然面对,保持心态平和。”古小红说。

当然,当医务工作者的工作与生活严重受到疫情影响时,如感到过度的恐慌和紧张、饮食和睡眠习惯日益恶化、工作效率和生活能力明显受损时,要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以恢复心理平衡,也可以安排休息调整或换岗。

基层工作者

理解他人也要理解自己

除了医务工作者外,基层干部、交通警察、社区登记的排查人员及记者等,他们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也很大,身心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疲惫。

“他们表现在长期坚守在防控第一线,得不到充分休息,长期过劳导致的身心疲惫。同时对疫情何时结束的不确定性深感焦虑。”古小红说,不少前来咨询的人表示,他们也会对家人产生愧疚感。长期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与家人的交流、对家人的照顾会变得比较少。“繁重的工作也为一线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情绪有些压抑。”

对于这些人群,需要进行适当的身心调试。古小红介绍,前段时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陈雪峰就基层工作者如何抗击疫情心理压力,给出了三点意见。

如果在工作中遇到了工作对象很不配合的时候,先表示理解,大部分人都是可以配合的,只有极少数人可能受疫情的影响比较大,情绪和行为很难控制,容易发生冲突。

在应激的情况下,基层工作者有些人也会感觉到自己的情绪很不稳定,容易生气、容易着急,不理解时容易委屈,甚至遇到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时会非常抑郁,甚至会有负罪感;有些人会觉得自己的注意力、记忆力、睡眠都受到了影响。古小红表示,基层工作者要理解自己有这样的反应是属于正常的。如果很难受,要暂时停下来,找一个稍微安静点的地方做深呼吸,稍微缓解、调节,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古小红还表示,如果是工作压力很大,心理和身体很不舒服,或者家里有重要的事情,要及时和同事和上级沟通,必要时可以停止工作或者是轮换工作。“爱护好自己,才能保护好更多人。”古小红说。

普通市民

减少上网时间 加强体育锻炼

为了及时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的各种资讯,不少市民每天用手机刷微博、看朋友圈,但却越看越焦虑,越搜越恐慌,明明身体没有不舒服,在看完大量的信息后失眠、担忧、流泪,身体还无故出现一些症状……而这些表现预示着市民很有可能出现疫情应激心理。

在普通市民中,孕产妇最容易产生应激心理。“近期以来,不少孕产妇前来咨询。”古小红说,因为担心自己和孩子会患上新冠肺炎,害怕外出的家人把病毒带到家里,传染给母子,许多孕产妇心里很苦恼很悲伤,睡不着觉,无法控制自己,前来求助。“产妇生产过后本身就容易处于应激反应的状态,加上疫情的刺激,就更容易产生焦虑、失眠等情况。”

此外,还有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非常担心会被病毒传染,连续一周不敢出门,也叫其父母不要出门,只要父母出门买东西就非常恐惧不安。

古小红说,前来咨询的市民中对病毒产生恐惧者占比20%以上。部分市民频繁刷手机,导致情绪焦虑,甚至怀疑自己患了没有症状的肺炎,又害怕到医院就诊,从而恐慌。一部分人对疫情何时结束感到坐立不安,对未来生活有很强的失控感。“其中还有10%左右已产生抑郁情绪,感到悲观、消极、食欲下降或暴饮暴食。”古小红说。

那么普通市民该如何缓解应激反应带来的负面心理?古小红说,市民应当从官方媒体渠道了解疫情信息,对于非官方渠道发布的谣言信息不要理会,避免产生恐慌心理。同时若是因为频繁刷疫情信息而感到焦虑的,要求自己每天看手机不要超过1小时,睡前不要过多关注负面信息,保障好自己的睡眠。

古小红认为,市民自身也要做好防护措施,家居保持清洁,勤通风,不聚会不聚餐不串门少出门,出门戴口罩、勤洗手。避免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或活牲畜,将肉蛋彻底煮熟。戒烟限酒,避免吃过多的油炸、热燥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要给自己心理暗示,我做好了防护,就不怕病毒了。”古小红说。

“可以给自己列一个愉悦清单,比如平时做什么会让自己开心,列出清单来执行它,转移注意力,保持心情舒畅。”针对部分市民会因为“宅”在家中产生烦躁的情绪,古小红表示市民可以做体操、跳舞、打八段锦、太极拳、唱歌、阅读、绘画、练书法、写日记等,舒缓心情。

古小红还表示,亲友的支持和帮助也尤为关键。市民可通过手机等通信工具保持与亲友、同学、同事间的联系,可以减少孤独感和无助感,互相提供心理支持。

如果市民持续两周感到不适,不能自己调节,就要尽快到专业医院就医或咨询。“一个好的心理状态,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免疫力。在预防方面,每个人都是自己最好的保护者,最好的医生。预防胜于治疗。”古小红说。

另外,为给疫情笼罩下的市民一个心理支持,梅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开设24小时公益心理热线:0753—2355640及19126962919,由该院心理治疗师轮流值班接听来电并进行心理咨询。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张柳青

【作者】 张柳青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