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907年—960年)。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定都于开封和洛阳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以及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的前蜀、后蜀、南吴(杨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马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10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五代指这五个位于中原的王朝,正统史学家们一般称五代为中原王朝,十国为割据政权。
五代不是某一个朝代,而是介于唐宋之间的特殊历史时期。
简介
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五个朝代和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的十几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中国古代以正统史观为主,因五代建立于中原地区,占据着原唐朝都城的中央地区,以正统自据,故后来的史学家著五代史。而十国及其余政权被称为割据势力。除后梁、后晋短暂时期以及后唐都洛阳外,后梁、后晋大部分时期和其他两代都以开封为首都。五代为期五十四年,有八姓称帝,共十四君。后梁和后周的君主是汉族人,后唐、后晋、后汉的君主是沙陀族人。他们都建国于华北地区,疆土则以后梁最小,后唐最大。十国仅除北汉建国于今山西境内,其余九国都在南方。
五代与十国并存,但各国存在时间长短不一,如吴越,割据于唐亡以前,直到五代结束后才为北宋所灭。疆土则南平最小,南唐最大。
历史
五代
自唐中和四年(884年)结束后,唐朝名义上还存在二十余年。但朝廷威权这时更加衰微,新旧林立,战争不休,国家分裂的倾向日益明显。
那时,罗绍威据魏博,王镕据镇冀,刘仁恭据卢龙,诸葛爽据河阳和洛阳,孟方立据邢、洺,李克用据太原、上党,朱温据汴、滑,秦宗权据许、蔡,时溥据徐、泗,朱瑄据郓(yùn)、曹、齐、濮,王敬武据淄、青,李茂贞据凤翔,高骈、杨行密先后据淮南,秦彦据宣、歙,刘汉宏、董昌据浙东,钱鏐据浙西,王建据两川,王潮、王审知兄弟据福建,马殷据湖南,刘隐、刘岩兄弟据岭南。
他们都力图扩大实力。经过多年的相互兼并,逐渐形成了几支较大的势力。在北方,主要是以汴州为据点的朱温和以太原为中心的李克用。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灭唐称帝,是为后梁太祖,国号梁,史称后梁,改元开平。五代时期自此正式开始。
朱温本是黄巢之大将。降唐后,受封为宣武节度使,据汴州。此后,他逐渐攻占了蔡、徐、郓、曹、齐、濮等州,扫除了今华北许多割据势力。天复三年(903年),又战败称霸秦陇,挟持唐昭宗的李茂贞,消灭了长期掌握朝廷军政大权的宦官集团。中唐以来的强藩魏博、成德也因战败归附朱温。后梁建国以后,除今山西大部和河北北部外,基本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乾化二年(912年),朱温被次子朱友珪所*。次年,朱温的第三子朱友贞平乱后,即帝位。此后,后梁连年用兵,徵敛苛重,国势日衰。
唐庄宗李存勖
唐中叶后,迁居今山西境内的沙陀部酋长李克用参加镇压黄巢起义,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他控制了今山西中部和北部地区,唐昭宗封他为晋王。朱温灭唐以后,他以拥护唐朝为名,与后梁交战不休。
后来,他的儿子李存勖乘后梁内乱之机攻取河北,累败梁军,彻底消灭了中唐以来长期跋扈的河北三镇。龙德三年(923年),存勖在魏州即位,是为庄宗,改元同光,国号唐,史称后唐。同年,他派兵南下,攻占开封,梁末帝朱友贞自*,后梁亡。后唐统一了华北地区。不久,后唐迁都洛阳。同光三年(925年),后唐又派兵六万攻灭前蜀。
但存勖宠任伶官、宦官,朝政不修,又任用租庸使孔谦敲剥百姓,统治出现了危机。次年(926年),魏州骄兵发动叛乱,后唐庄宗李存勖在一片混乱兵变声中被*。
李克用养子李嗣源继位,是为明宗。他诛*孔谦,废除苛敛,均减田税,允许民间自铸农器。李嗣源在位八年,战事稍息,农业生产凋敝的局面有所改观,是五代少有的小康之世。长兴四年(933年)明宗病,子从荣企图发动政变,夺取皇位,未成。明宗死后,子从厚继位。次年,明宗养子从珂起兵夺取了皇位,国内陷入混乱状态。
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是明宗的女婿。他乘后唐内乱,于清泰三年(936年)夏向契丹称臣,并认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以幽蓟十六州为代价换取契丹援助。十一月,契丹主耶律德光册立石敬瑭为帝于太原,是为后晋高祖,改元天福,国号晋,史称后晋。闰十一月,石敬瑭攻入洛阳,后唐亡。天福二年(937年),后晋迁都汴州,三年升为东京开封府。
石敬瑭除割地外,还岁贡绢三十万匹和其他玩好珍异之物。七年(942年),石敬瑭死,侄石重贵继位(史称出帝或少帝)。他在主战的景延广等人影响下,对契丹颇不恭顺。耶律德光便在降将赵延寿等人协助下,与后晋交战五年。开运三年(946年)十二月,契丹军攻下开封,俘虏石重贵,将其北迁,后晋灭亡。
次年,德光称帝于开封,国号辽。辽帝占领中原以后,不给骑兵粮草,纵使他们四出掠取,称为“打草谷”,中原民众群起反抗。同年,辽帝被迫引众北还。
刘知远是后晋的河东节度使。当后晋与契丹交战时,他广募士卒,有步骑五万人,声言防备契丹,但却按兵不动。待辽帝将出帝迁往北方后,他于开运四年(947年)二月在太原称帝,是为后汉高祖,仍用天福年号。随后,他统兵南下,定都开封,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那时中原因契丹掳掠而残破不堪,公私困竭。刘知远死后,护国、永兴、凤翔三节度使连衡抗命。后汉虽出兵讨平,朝廷内部的将相冲突又趋激化。乾祐三年(950年)冬,隐帝刘承祐不甘受将相所制,*杨邠、史弘肇、王章等权臣,又派人去谋害邺都留守郭威。
郭威当时出镇邺都,督抚诸将,北御辽国。隐帝*他未成,郭威遂引兵南下,攻入开封,隐帝被乱兵所*,后汉亡。广顺元年(951年)正月,郭威即帝位,是为后周太祖,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仍都开封。
后周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开始改变中国北方的残破局面。显德二年(955年),后周世宗柴荣出兵击败后蜀,收复秦、凤、成、阶四州此后,又亲征南唐,得淮南、江北十四州六年(959年),又收复了辽占领的莫、瀛、易三州。同年,柴荣病死。次年,赵匡胤(宋太祖)取代后周,建立北宋。
十国
南方九国中,前蜀与后蜀前后衔接,南吴与南唐前后相承。
唐末,王建据有西川,后又取东川。天复三年(903年),受唐封为蜀王,占地北抵汉中和秦川,东至三峡。后梁开平元年(907年),王建称帝,建都成都,国号蜀,史称前蜀。
蜀土十分富饶,但自光天元年(918年)后主王衍继位后,蜀国朝政浊乱,卖官风气盛行,赋敛苛重,主荒民怨。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庄宗派兵攻灭前蜀,任命董璋为东川节度使,孟知祥为成都尹、西川节度使。
孟知祥训练兵甲,后攻取东川,*董璋。长兴四年(933年),后唐封他为蜀王、东西川节度使。次年,孟知祥称帝,建元明德,重建蜀国,史称后蜀,仍建都于成都。
同年,知祥死,其子孟昶继位。契丹灭后晋之际,后蜀又得秦、成、阶、凤四州,拥有前蜀的故地。孟昶统治后期,君臣奢纵无度。乾德三年(965年),为宋所灭。
唐末,杨行密据淮南二十八州,天复二年(902年)受唐封为吴王,都广陵,传四主。当时,大将徐知诰掌握大权,他访求贤才,杜绝请托,减轻赋敛,二十余年间休兵息民,国家得以富强。
顺义七年(927年),行密子吴王杨溥称帝。天祚三年(937年),徐知诰(即李昪)废吴帝杨溥,自己称帝,国号大齐,改元升元。次年改姓名为李,改国号唐,史称南唐,都金陵。南唐占有今江苏、江西和皖南、鄂东南等广大地区。李昪(biàn)对外结好邻邦,对内整饬朝政,并禁止压良民为贱民,派人视察民田,按肥瘠分等收税和调兵派役,史称江淮之地,“频年丰稔”。
升元七年(943年)李昪死,其子李璟继位。保大三年(945年)派兵攻灭内乱中的闽国,占领汀、漳、建、泉州,加上新增置的泰、筠、剑州,共计三十五州,成为南方的大国。
此后,李璟日益骄侈,朝政浊乱,任用非人,赋役繁重。保大九年,南唐出兵灭楚,收掠其金帛、珍玩、仓粟等,徙运金陵,大失楚地民心,湖南诸州得而复失,南唐国力迅速衰败。交泰元年(958年),李璟献江北、淮南十四州。称臣于后周。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死,子李煜即位,是为后主。开宝八年(975年),宋发兵南下渡江,攻破金陵,后主李煜被俘,南唐亡。
钱鏐在唐末占据杭州地区。后来,他吞并浙东,占有两浙十余州之地。唐昭宗任他为镇海、镇东节度使。开平元年(907年),后梁封他为吴越王。
吴越国土狭小,北邻强大的吴(后为南唐)。钱鏐戒约子孙,世代交结中原朝廷,藉以牵制吴和南唐的侵扰。钱氏统治的八十多年间,吴越地区相对安定,经济繁荣。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钱俶纳土入朝,吴越亡。
王潮、王审知兄弟在唐末占有福建全境,唐昭宗任王潮为节度使。开平三年(909年),后梁封审知为闽王。王审知统治近三十年,他力行节俭,轻徭薄敛,境内富实安定。
审知死后,国内常有乱事,政局非常不稳。闽政权的继承者都崇信道教巫术,他们大兴土木,除了盖宫殿外,还营造了许多工程浩大的道观。费用不足,便公开卖官鬻爵,横徵暴敛。保大三年(945年),闽为南唐所灭。
马殷在唐末占有潭、衡诸州,被任为湖南节度使,进而占有桂管的梧、贺等州。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被封为楚王,在长沙建宫殿,专制一方。马殷死后,诸子纷争,政刑紊乱。保大九年(951年),南唐发兵灭楚。
唐朝末年,岭南东道节度使刘隐,逐渐平定割据势力。以后,据有西自邕州、东至潮州的岭南广大地区。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其弟刘岩称帝,国号越,不久改称汉,史称南汉,都番禺。刘岩及其继承人都残暴荒淫。宋开宝四年(971年),南汉为宋所灭。
开平元年(907年),后梁大将高季兴被任为荆南节度使,驻守江陵。同光二年(924年)后唐封他为南平王,所以荆南又称南平。荆南原有地八州,唐末,多被邻道所占。高季兴割据后,南平仅占有荆、归、峡三州,在十国中最为弱小。其统治者只有向四周称帝各国称臣,求得赐予。建隆四年(963年),南平为宋所灭。
十国中唯一在北方的国家是北汉。广顺元年(951年),当郭威灭后汉帝称时,刘知远弟太原留守刘崇也占据河东十二州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北汉。北汉土瘠民贫,赋役繁重。统治者结辽为援,守境割据。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兵攻克太原,北汉亡。
其它割据政权
五代十国只是称其大者,事实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如李克用称晋王于河东,建立的独立晋国,是后唐的前身;刘守光建立的燕国于河北北部,史称桀燕;李茂贞称岐王于凤翔,建立了独立的岐国;党项羌拓跋氏雄踞夏、绥等地,即定难节度使,成为西夏王朝的前身;等等。
中原之外,在沙州有归义军曹氏政权在甘州、西州有回鹘可汗,史称甘州回鹘、西州回鹘;今新疆地区还有于阗等国今青海、西藏一带有陷于分裂状态的吐蕃今云南地区先后出现了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国等,都是南诏政权的延续;在东北有建国于盛唐时的渤海国居住在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契丹族,在唐朝灭亡的同年,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八部,势力日强,贞明二年(916年)建立契丹国。后唐时,契丹攻灭渤海国,南向争夺中原。天福十二年(947年),改国号大辽,改元大同。自此以至于北宋,一直与中原王朝对峙。
割据政权一览表
序号 | 政权名称 | 首府 | 称号 | 姓名 | 统治时间 |
1 | 赵国 | 镇州 | 赵王 | 王镕 | 883年-921年 |
2 | 北平国 | 定州 | 北平王 | 王处直 | 907年—921年 |
3 | 晋国 | 太原府 | 晋王 | 李克用 | 891年—908年 |
晋王 | 李存勖 | 908年—923年 | |||
4 | 岐国 | 凤翔府 | 岐王 | 李茂贞 | 907年—923年 |
5 | 定难 | 夏州 | 定难节度使、夏国公 | 李彝昌 | 908年-909年 |
定难节度使、朔方王 | 李仁福 | 909年-933年 | |||
定难节度使、夏国公 | 李彝超 | 933年-935年 | |||
定难节度使、夏国公 | 李彝殷 | 935年-967年 | |||
定难节度使、夏国公 | 李光睿 | 967年-978年 | |||
6 | 卢龙、燕国 | 幽州 | 卢龙节度使、燕王、皇帝 | 刘守光 | 907年—913年 |
7 | 殷国 | 建州 | 皇帝 | 王延政 | 943年—945年 |
8 | 武平(湖南) | 武平节度使 | 刘言 | 950年—953年 | |
武平节度使 | 王逵 | 953年—956年 | |||
武平节度使 | 周行逢 | 956年—962年 | |||
武平节度使 | 周保权 | 962年—963年 | |||
9 | 清源(泉漳) | 泉漳都指挥使、清源节度使 | 留从效 | 945年—962年 | |
清源节度使、泉漳留守 | 留绍镃 | 962年—962年 | |||
清源节度使 | 张汉思 | 962年—963年 | |||
清源节度使 | 陈洪进 | 963年—978年 |
政治
中央集权
唐中叶以后,宦官专权,神策军两护军中尉与两枢密使号称“四贵”,往往侵夺相权,威逼皇帝。朱温诛戮宦官,开始用朝臣充任枢密使。
枢密使通常由皇帝最亲信的臣僚充当,又大多为武将,皇帝经常与其商议军国大事,有时由枢密院直接下令任免藩镇。其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居宰相之位,但枢密使的权势凌驾于宰相之上。宋代中书和枢密对掌文武二柄,就在五代开端。当时,其他政权大抵也都置有枢密使或相当于枢密使的官职。
唐初,财务主要由户部下辖的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司分管。中唐以后,户部、度支、盐铁三司分管租税、财务收支和盐铁专卖、物资转运事务,常由非户部的官员分别以判、知或使的名义分管。
唐昭宗在位时,以宰相崔胤兼领三司使,才开始出现三司使的官名。后唐曾设置租庸使,管辖三司,又曾命大臣一人判三司事,最后正式设置三司使和副使的专职,掌管中央财务。地方财政也听从三司指挥。以后历朝相承不废,北宋前期三司理财的体制也是沿袭五代的。
五代十国的建国者多是唐末的节度使,他们能建立政权是因为手中拥有强大兵力。因此在建国以后,为了巩固统治,他们都设法削弱地方实力。长期称雄的河北诸镇在后梁、后唐之际被制服以至被消灭,就是因为自后梁始,禁军开始强化。
禁军除了用以捍卫京师和皇宫外,还被派驻各地,藉以牵制和削弱藩镇的实力。朝廷还频繁调动节度使,更换其驻地,以防止他们长期占据一方,形成割据势力。
地方政府
后唐以后,节度使往往兼其他职务,有的因此不能亲临镇所。一些地广兵强的藩镇,也由于地域被一再分割,势力大为削弱。藩帅在该辖区内任命刺史、县令的权力,逐渐被收归中央对他们举荐、使用幕僚,也有不少限制。
当然,这些措施并没有在各地全部实行,骄兵逐帅、帅强叛上的情况依然存在。后晋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就公开说:“今世天子,兵强马壮则为之耳”。但就节度使本身而言,通过以上的削藩措施,它的实力已比唐代减弱。
郭威
华北地区的混乱残破局面在后晋、后汉之际达到了最严重的程度。广顺元年(951)郭威建立后周以后,开始出现了新的转机。
郭威出身贫穷,颇知民间疾苦。他执政以后,虚心纳谏,任用贤能停止各地贡献珍贵食物和土特产免除一些苛敛废免后梁以来长期存在的“牛租”,并将民间牛皮一律官收的办法改变为按田亩多少分摊停废营田,将田地、耕牛、农具、庐舍等分还给佃户为其永业,鼓励农民耕垦荒地,留心农田水利。民众的负担有所减轻,因而乐于附籍。至广顺三年,后周直接控制的人口增加了三万多户。
显德元年(954),后周世宗柴荣即位。他广泛收罗人才,继续推进改革。政治上,他澄清吏治,赏罚严明,大臣犯罪,同样法办。又提倡节俭,力戒奢华。经济上,他鼓励逃户回乡定居,减免各种无名科敛。对来自西川、淮西和河东等处的流民,一律分给荒闲田地作为永业。
颁布逃户田地处理办法,鼓励农民垦殖逃户田,规定田主在三年内回乡的,归还其一半耕地五年内回归的,给还三分之一。均不包括佃户所盖的屋舍和种植的树木、园圃五年以外回归的,除坟茔地外,一律不归还。至于从契丹统治下回归的人,对他们在外的年限和获得土地的数量等的限定,都相对放宽。
周世宗受唐元稹《均田表》的启发,编制《均田图》颁发州镇长官,还派遣使臣三十四人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出不少隐匿耕地,使之均摊正税。当时征收正税多不在农作毕功之后,显德三年(956),后周下令三司夏税于六月一日、秋税于十月一日开始征收,以便人户交纳。官府一再动员民众修理黄河中下游的堤岸,堵塞黄河决口疏浚汴水,北入五丈河,以通齐、济运路又浚汴口,引河水达淮,使漕运畅通。
其时,各地寺院林立,隐匿编户甚多。显德二年(955),诏废闭寺院三万余所,除了皇帝批准的僧尼数额以外,其余一律括还为编户,销毁铜佛像和民间铜器铸钱,使唐末以来长期缺钱的局面有所改变,有利于商贸流通的发展。
法律
五代十国时的刑法,基本行用唐代的律令格式和编敕,但因历朝又都有新颁的敕条,汇编附益,使得格敕前后重复矛盾。显德四年(957),世宗令大臣们进行整理,唐代律令条文难解的,加上注释格敕繁杂的,加以删除,汇编为《大周刑统》二十一卷。北宋初年所编的《宋刑统》即就此书略加增删而成。
军事
建制
唐亡前夕,朱温诛戮宦官,解散了宦官所领的神策军。以后,朱温以宣武军节度使称帝,即以宣武镇兵为禁军,设置在京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唐改为侍卫亲军,置马步军都指挥使,是为侍卫司。后周又增置殿前司,也有马步军都指挥使。后来又置殿前都点检,位在都指挥使之上,而侍卫司分置马军和步军两指挥使,不置都指挥使。
显德元年(954),周世宗初即位,北汉兴兵攻潞州,世宗率领大军亲征,战于高平。这次战役虽然击退了北汉、辽联军,但也暴露了禁军不守军纪、战斗不力之弊。侍卫司的马军和步军指挥使临阵溃退并劫掠辎重,还扬言周军已败。世宗处决了这两个指挥使和中级将校七十余人,整肃了军纪。
高平之役前,世宗已令诸道招募包括山林亡命之徒的骁勇者充兵。班师后,世宗便命令检阅诸军,淘汰老弱,选拔精锐为殿前诸班。从此,朝廷拥有强大的劲旅。
显德二年(955),周世宗命一些臣僚各撰写一篇《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其中王朴的《平边策》提出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建议先取南唐江北诸州,继取江南、巴蜀、岭南,最后才攻取太原。这一建议成为后周和以后北宋统一全国的指导方针。
就在这一年(955),周世宗出兵后蜀,收回秦、凤、成、阶四州。次年发兵攻南唐,经过三年苦战,得淮南、江北十四州六十县。从此,加强了对江南的军事优势,充实了国家的人力、财力。
显德六年(959)四月,乘辽内部纷争之机,世宗统率水陆大军北伐,不到两个月便攻取瀛、莫、易三州十七县。五月,正当周军胜利向幽州推进时,世宗突患重病,被迫回师。
六月世宗卒,子宗训即位,年仅七岁。显德七年(960)正月,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统兵出征,在陈桥发动兵变,率军返京,废后周恭帝自立,改国号为宋。
宋建国后,先集中兵力平定反抗力量。随后,采纳赵普建议,先削平南方的荆南、南汉、南唐、吴越等国,统一了南中国。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出兵太原,北汉主刘继元被迫归降。至此,唐末以来近百年南北分裂的局面终告结束。
兵役
由于战争频繁,兵役负担沉重。刘仁恭在幽燕徵发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男子自备军粮从军,共得二十万人。北汉规定十七岁以上的男子皆入兵籍为兵。南唐曾强令老弱以外的人全部从军。吴越钱俶“尽括国中丁民”为兵。湖南马希萼调发朗州全部丁壮为乡兵。闽国后期发民为兵,力役无节。
当时,为了防止士兵逃亡,特在士兵脸上刺字记其军号,以便各地关津识认、追捕逃兵。
另外,各地都徵派男女从事运输,无数人畜累毙途中。朱温攻打青州王师范时,甚至把徵发来堆积攻城土山的民丁、牛驴一起掩埋在土山中。
兵役以外,各种名目的土木修建劳役也层出不穷。后唐庄宗盛暑修建营楼,“日役万人”。荆南修理江陵外郭,驱兵民万余人从役。闽主建筑寺观宫殿,“百役繁兴”。赋役严重,使战乱破坏严重的北方社会经济难以复苏,也大大阻碍了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
经济
农业
唐末以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因长期混战而严重破坏。如蔡州秦宗权所到之处,肆意烧*,千里没有人烟。朱温与时溥连年交战,徐、泗、濠三州人民不能耕作。朱温战败河北刘仁恭时,自魏州至沧州五百里内死尸遍地,其中定州一战,就*死了六万多人。[1]
后梁与晋之间连年战争,使今晋南豫北不少地方“里无麦禾,邑无烟火”。后梁还数度决开黄河以阻挡晋兵,致使今河南、山东广大地区洪水氾滥。唐代繁荣的东都洛阳迭经战乱,变成了瓦砾堆,荆棘丛生,在籍的民户还不满一百户。后唐以来,华北平原地区又不断遭受契丹侵扰,卢龙镇所属诸州均遭摧残。后晋时,契丹骑兵深入中原内地,所过之处焚掠一空,千里内“民物殆尽”。开封至洛阳数百里间人烟稀少相州民被*死十余万人。河中与凤翔等镇在后汉时发动叛乱,战死饿死的尸体有二十万具以上。
五代铁狮子
黄巢起义后,长达六七十年内,大小战事不停。华北地区的兵役和各种劳役异常繁重。统治者视人命如草芥,无辜群众常遭惨*。战争破坏和苛重赋役促使人民数以万计饿死或流徙他处。北汉的十二州,盛唐时有二十八万户,而在北汉亡国时仅有三万余户,约为盛唐时户口的八分之一。
唐末以来,南方虽也不免遭到战争的破坏,但在十国时期,重大战事较少,政局也较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自汉魏六朝以来,成都平原和太湖流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蜀地富庶,前、后蜀时内部相对稳定,又注意兴修水利,“广事耕垦”。褒中一带还兴办了屯田,农业生产比较发达。
吴、南唐、吴越所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批荒地得到了开垦。吴越在浙东沿海修筑了捍海石塘,以防海潮侵袭又募民开垦荒田,免徵田税,使钱塘成为东南的富庶地区。
过去,福建地区生产落后。唐末,王氏兄弟进据以后,注意保境息民,宽刑薄赋,劝民农桑,进一步发展茶叶生产,又奖励海上贸易,使福建经济面貌大为改观。
自东晋南朝以来,湘江中下游地区的生产已有一定发展。马殷进据湖南后,对湘中、湘西的开发又取得新的成就,粮食产量显着增加,茶业也有一定的发展。楚国令百姓植桑养蚕充做赋税,又开始种植棉花。
唐末,北方大乱,不少人以"岭外最远,可以避地”,迁至南汉统治地区。“五十年来,岭表无事”,长期安定的环境有利于发展生产,府库逐渐充实。
在中国,州县的设置常和所在地区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太平寰宇记》所载五代十国时期全国新置五十九县,绝大部分是在南方,如蜀置五县,吴越设五县,闽增设十三县,南唐新置二十六县。北宋统一南北时,原后周和北汉所在的华北地区约一百万户,而南方九国所在地区已有二百三十万户,这显示了南方农业经济已有长足的进步。[1]
手工业
诸国混战虽然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但社会生产仍未中断。即使在华北地区,后梁建国初和后唐明宗在位时,都曾分别采取某些恢复生产的措施。后周时,手工业如纺织、造纸、制茶、晒煮盐等生产也有所发展。
瓷器制造和雕版印刷业的成就尤为突出,南方和北方都有精制的秘色瓷器,也都出现了雕版印刷。
对外贸易
由于诸国林立,兵祸连年,商贸往来受到了严重影响。如蜀国法令规定:“不许奇货东出”后周规定贩运食盐不得逾越漳河。但是,通商贸易、互通有无是大势所趋。华北需要的茶叶经常通过商人南来贩运,南方茶商的行踪也远至河南、河北,他们贩卖茶叶,买回缯纩、战马。江南人所需的一部分食盐也依赖华北供应。北方诸国从契丹、回鹘、党项买马蜀向西边各少数族买马。南方的吴越、南唐、楚、南汉等国以进贡方式和北方进行贸易。吴越、闽国与北方的贸易主要是通过海路。
对外贸易也很兴旺,东自高丽、日本,西至大食,南及占城、三佛齐,都有商业往来。福州、泉州、广州都是外贸重要港口。吴越、吴国和南唐从海外输入“猛火油”使用,还从海道再输往契丹[1]。
赋税
五代十国时期的赋役徵敛还是相当苛重。当时,仍沿用两税法,夏秋两徵。各国时常检核农民的现垦耕地,据以确定岁租额。但官吏和地主往往相互勾结,以致赋税负担贫富不均。与唐朝相比较,额外收耗名目繁多。后唐时,官府规定收耗数额是每斗税谷加收一升,后汉时增至两升雀鼠耗是每斗加收两升。有的官府大斗收进,小斗输出,结果百姓每输一石租须纳一石八斗粮。有时国家甚至向农民“预借”夏秋税,有的官府在饥荒和蝗灾之年,仍分派使臣到处搜刮民谷,逼使数十万民众饿死,流亡不可胜数。
两税以外,还有按人徵收的丁口钱、盐钱按亩摊派的麴钱、农器钱、牛皮税等又有盐铁税、茶税、屋税、鞋钱等杂税。州郡官吏常常增益赋调,县吏向里胥厚敛,里胥便重徵于民,名目繁杂,税率屡增。随着商贸的发展,各国多重徵商税,并有过税和住税之分,这种办法为北宋所沿袭。
文化
印刷术
唐末,雕版印刷较发达的西蜀,印刷品主要是占卜书、字书等。后唐时,开始刻印“九经”。长兴三年(932),明宗命国子监以西京的石经为根据,校正“九经”,抄写作注,雇雕字匠人刻版印卖。这项工程用了二十年时间,直到后周广顺三年(953)六月才刻印完毕。从此,刻本“九经”广为流传。后蜀也专门印制,导致“蜀中文学复盛”。后汉时,又将《周礼》等未刊的“四经”刻版印行。
史学
史学也取得了重要的成绩。《旧唐书》是这一时期撰成的最重要史学著作。
唐代原有吴兢、韦述编撰的前朝国史,历朝实录也比较完备。但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战争,历朝实录多有亡佚,特别是武宗以后六十年的实录未能流传下来。
五代时,首先重视搜集唐史料的工作。后梁末帝下诏征集唐代的家传以及公私章疏后唐明宗设三川搜访图籍使到成都一带搜寻唐实录,并明令保护唐人碑碣,这就为《旧唐书》的编撰做了重要而及时的准备。后晋天福六年(941)至开运二年(945),刘、张昭远等人撰成《唐书》二百二十卷,后世称为《旧唐书》。
尽管历来认为《旧唐书》有不少缺点,主要是对原始材料缺乏加工,唐宪宗以前多照抄国史、实录,而唐穆宗以后系编纂杂说、传记,但也因此保存了大量唐代的原始资料,受到后世史学家的重视。
科举
此外,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时的朝野逸事,王定保撰《唐摭言》详述唐代贡举制度,尉迟撰《中朝故事》记载唐末四朝的旧闻,刘崇远撰《金华子》记叙唐末朝野故事,孙光宪撰《北梦琐言》记载唐及五代士人逸事,等等。这些五代十国时期的撰着都有不同程度的史料价值。
文学
五代十国是词的重要发展时期。西蜀和南唐词人较多,水平也较高,从而成为两个中心西蜀有韦庄、欧阳炯等人,他们的作品后来由赵崇祚等收入《花间集》南唐有冯延巳、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等人,李璟父子的作品,后人集刻为《南唐二主词》。李煜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词人。
晚唐五代的词大都是描写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题材庸俗,境界狭窄,风格柔靡。花间派的作品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李煜前期的作品也是如此,但他在国亡被俘以后写的词,或慨叹身世,或怀恋往昔,形像鲜明,语言生动,把伤感之情写得很深挚,突破了晚唐以来专写风花雪月、男女之情的窠臼,在内容和意境两方面都有创新,为北宋词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
艺术
五代十国的著名画家有后梁的荆浩、关仝,南唐的董源、巨然、徐熙,后蜀的黄筌等人。荆浩擅长画崇山峻岭,关仝师承荆浩而有发展,擅长画关河之势,两人并称为“荆、关”,是五代时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之一。董源、巨然擅用或浓或淡的水墨描绘江南景色,两人并称为“董、巨”,是五代北宋时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之一。黄筌擅画宫廷的珍禽异卉,徐熙擅画江湖上的水鸟汀花,两人并称为“黄、徐”,当时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谚语。此外,顾闳中所画《韩熙载夜宴图》,亦为传世的艺术珍品。
帝王世系
五代帝王
①后梁(907-923)
太祖,朱晃(又名朱温、朱全忠)907-912在位
庶人,朱友珪912年在位
末帝,朱瑱913-923在位
②后唐(923-936)
庄宗,李存勖923-925在位
明宗,李亶926-933在位
闵帝,李从厚934-934在位
末帝,李从珂934-936在位
③后晋(936-947)
高祖,石敬瑭936-941在位
出帝,石重贵942-947在位
④后汉(947-950)
高祖,刘暠947-948在位
隐帝,刘承祐948-950在位
⑤后周(951-960)
太祖,郭威951-953在位
世宗,柴荣954-958在位
恭帝,柴宗训959-960在位
五代藩王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均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传统和狭义上的中原地区,一般被史学家视为“正统”王朝。五代之外,南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闽、北汉等国也称帝,故在名义上是悬于五代统属之外的,这些国家一般被视为割据政权。这些国家之外,吴越、南平等国,以及南吴、南汉、闽的早期并未称帝,臣服于中原王朝,名义上属于中央王朝的外藩王国,实际上仍然是独立国家。武平、定难等,并未称王和正式建国,名义上是中原王朝的节度使,实际上也算割据的国家政权。另外,晋、吴、岐这三个王国均系唐朝所册立,所以也是悬于五代之外的。不过作为传统的中国,某种氛围下它们在名义上也是置于中原王朝之下的。
后梁皇室
广王朱全昱(朱诚长子,朱温长兄)
广王朱友谅(朱全昱长子)
惠王朱友能(朱全昱次子)
邵王朱友诲(朱全昱幼子)
朗王朱存(朱诚次子,朱温次兄)
安王朱友宁(朱存长子)
密王朱友伦(朱存幼子)
郴王朱友裕(朱温长子)
郢王朱友珪(朱温次子,即皇帝位)
均王朱友贞(朱温三子,即皇帝位)
福王朱友璋(朱温四子)
贺王朱友雍(朱温五子)
建王朱友徽(朱温六子)
康王朱友孜(朱温七子)
博王朱友文(朱温养子)
冀王朱友谦(朱温养子)
异姓藩王
邺王杨师厚
楚王马殷(十国南楚)
闽王王审知(十国闽国)
燕王刘守光
赵王王镕
颍川王韩逊
渤海王高季兴(十国南平)
吴越王钱镠(十国吴越)
北平王王处直
南海王刘隐(十国南汉)
南海王刘䶮(十国南汉)
后唐皇室
永王李存霸(李克用次子,李存勖次弟)
邕王李存美(李克用三子,李存勖三弟)
薛王李存礼(李克用四子,李存勖四弟)
申王李存渥(李克用五子,李存勖五弟)
睦王李存乂(李克用六子,李存勖六弟)
通王李存确(李克用七子,李存勖七弟)
雅王李寸纪(李克用八子,李存勖八弟)
魏王李继岌(李存勖长子)
秦王李从荣(李嗣源次子)
宋王李从厚(李嗣源三子,即皇帝位)
许王李从益(李嗣源幼子)
潞王李从珂(李嗣源养子,即皇帝位)
洋王李从璋(李嗣源侄子)
兖王李从温(李嗣源侄子)
泾王李从敏(李嗣源侄子)
雍正李重美(李从珂幼子)
异姓藩王
秦王李茂贞
齐王张全义
闽王王审知(十国闽国)
闽王王延翰(十国闽国)
闽王王延钧(十国闽国)
蜀王孟知祥(十国后蜀)
楚王马殷(十国南楚)
楚王马希范(十国南楚)
衡阳王马希声(十国南楚)
吴越王钱镠(十国吴越)
吴越王钱元瓘(十国吴越)
北平王王处直
北平王赵德钧
北平王高万兴
东平王房知温
南平王高季兴(十国南平)
南平王高从诲(十国南平)
西平王周本
西平王朱友谦
朔方王李仁福
高丽王王建
后晋皇室
宋王石敬儒(石绍雍长子,石敬瑭长兄)
福王石敬德(石绍雍三子,石敬瑭三弟)
通王石敬殷(石绍雍幼子,石敬瑭幼弟)
秦王石万友(石敬瑭叔叔)
广王石敬威(石万友长子)
赵王石万诠(石敬瑭叔叔)
韩王石敬晖(石万诠独子)
韩王石曦(石敬晖独子)
虢王石重英(石敬瑭长子)
楚王石重信(石敬瑭次子)
寿王石重乂(石敬瑭三子)
夔王石重进(石敬瑭四子)
陈王石重杲(石敬瑭五子)
剡王石重胤(石敬瑭养子)
齐王石重贵(石敬瑭养子,即皇帝位)
异姓藩王
楚王马希范(十国南楚)
吴越王钱元瓘(十国吴越)
吴越王钱弘佐(十国吴越)
南平王高从诲(十国南平)
高丽王王建
高丽王王武
后汉
异姓藩王
楚王马希广(十国南楚)
吴越王钱弘倧(十国吴越)
吴越王钱俶(十国吴越)
南平王高从诲(十国南平)
南平王高保融(十国南平)
后周
异姓藩王
魏王符彦卿
吴越王钱俶(十国吴越)
南平王高保融(十国南平)
高丽王王昭
十国帝王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统治时间 | 年号 |
十国891年-979年 | ||||
吴越907年-978年 | ||||
太祖 | 武肃王 | 钱镠 | 907年—932年 | 天宝908年—923年 宝大923年—925年 宝正925年—932年 |
世宗 | 文穆王 | 钱元瓘 | 932年—941年 | 使用五代与北宋年号。 |
成宗 | 忠献王 | 钱佐 | 941年—947年 | |
无 | 忠逊王 | 钱倧 | 947年 | |
无 | 忠懿王 | 钱俶 | 947年—978年 | |
闽909年—945年(含殷943年—945年) | ||||
太祖 | 昭武孝皇帝 | 王审知 | 909年—925年 | 使用五代年号。 |
无 | 废帝 | 王延翰 | 925年—926年 | |
惠宗 | 齐肃明孝皇帝 | 王延钧 | 926年—935年 | 龙启933年—935年 永和935年 |
康宗 | 圣神英睿文明广武应道大弘孝皇帝 | 王继鹏 | 935年—939年 | 通文936年—939年 |
景宗 | 睿文广武明圣元德隆道大孝皇帝 | 王延曦 | 939年—943年 | 永隆939年—943年 |
无 | 武帝 | 朱文进 | 944年—945年 | |
睿宗 | 和帝 | 王延政 | 943年—945年 | 天德943年—945年 |
无 | 末帝 | 卓俨明 | 945年 | |
荆南924年—963年 | ||||
无 | 武信王 | 高季兴 | 924年—929年 | 使用五代与北宋年号。 |
无 | 文献王 | 高从诲 | 929年—948年 | |
无 | 贞懿王 | 高保融 | 948年—960年 | |
无 | 贞安王 | 高保勖 | 960年—962年 | |
无 | 德仁王 | 高继冲 | 962年—963年 | |
楚897年—951年 | ||||
无 | 武穆王 | 马殷 | 897年—930年 | 使用五代与北宋年号。 |
无 | 衡阳王 | 马希声 | 930年—932年 | |
无 | 文昭王 | 马希范 | 932年—947年 | |
无 | 废王 | 马希广 | 947年—950年 | |
无 | 恭孝王 | 马希萼 | 950年 | |
无 | 留王 | 马希崇 | 950年—951年 | |
吴904年—919年—937年 | ||||
太祖 (吴睿帝追谥) | 孝武皇帝 (吴睿帝追尊) | 杨行密 | 904年—905年 | 天佑904年—905年 |
烈宗 (吴睿帝追谥) | 景皇帝 (吴睿帝追尊) | 杨渥 | 905年—908年 | 天佑905年—908年 |
高祖 | 宣皇帝 | 杨隆演 | 908年—921年 | 天佑908年—919年 武义919年—921年 |
无 | 睿皇帝 | 杨溥 | 921年—937年 | 顺义921年—927年 乾贞927年—929年 大和929年—935年 天祚935年—937年 |
南唐937年—975年 | ||||
烈祖 | 光文肃武孝高皇帝 | 李昪 | 937年—943年 | 升元937年—943年 |
元宗 | 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 | 李璟 | 943年—961年 | 保大943年—958年 交泰958年 958年后使用五代与北宋年号。 |
无 | 后主 | 李煜 | 961年—975年 | 使用五代与北宋年号。 |
南汉917年—971年 | ||||
高祖 | 天皇大帝 | 刘䶮 | 917年—942年 | 乾亨917年—925年 白龙925年—928年 大有928年—942年 |
无 | 殇皇帝 | 刘玢 | 942年—943年 | 光天942年—943年 |
中宗 | 文武光圣明孝皇帝 | 刘晟 | 943年—958年 | 应干943年 乾和943年—958年 |
无 | 后主 | 刘鋹 | 958年—971年 | 大宝958年—971年 |
北汉951年—979年 | ||||
世祖 | 神武皇帝 | 刘旻 | 951年—954年 | 乾祐951年—954年 |
睿宗 | 孝和皇帝 | 刘承钧 | 954年—970年 | 乾祐954年—957年 天会957年—968年 |
无 | 少主 | 刘继恩 | 970年 | 天会968年 |
无 | 英武皇帝 | 刘继元 | 970年—979年 | 天会968年—974年 广运974年—979年 |
前蜀907年—925年 | ||||
高祖 | 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 | 王建 | 907年—918年 | 天复907年 武成908年—910年 永平911年—915年 通正916年 天汉917年 光天918年 |
无 | 圣德明孝皇帝 | 王衍 | 918年—925年 | 乾德918年—925年 咸康925年 |
后蜀934年—965年 | ||||
高祖 | 文武圣德英烈明孝皇帝 | 孟知祥 | 934年 | 明德934年 |
无 | 楚恭孝王 | 孟昶 | 934年—965年 | 明德934年—938年 广政938年—96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