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1】
本文适用于文言文重度学习者,不适用于教育系统。加序便查。选自《春秋》,编著者为孔子。“微言大义”赞词,得自本书。
1.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注 2】
秦晋世盟。周室势落,晋时坐大,以令诸侯。郑盟楚,晋以礼合秦欲灭之。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注 3】
郑伯问计。
3.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注 4】
之武谦言,郑伯良语。
4.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
【注 5】
之武言利之厚薄于秦。
5.“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注 6】
之武言三国利害。
6.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注 7】
秦伯学样,之武计成。
7.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 8】
晋侯言大义。
【注 9】
《春秋》微言大义,一出于大夫,一出于国君,全出于心者。
全译
1.晋国与秦国围攻郑国:晋国称郑国无礼啊,并且郑国有“与楚国结盟”贰心。晋军进至函陵,秦军进至氾南。
【注 10】
楚国在中原霸主晋国看来是“南蛮”,中原诸国不可与之结盟,否则被视为“无礼”。
2.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危急了!若派遣烛之武面见秦君,晋秦二师必退。”郑伯同意建言。
3.烛之武说:“臣在壮年时犹且不如他人,现今老了!已经无能为力。”郑伯说:“我没有能够早点起用先生,如今急着求先生做事,这是寡人的过失啊!然而郑国亡国,先生在这里也是有不利的。”烛之武答应出使。
4.深夜,烛之武吊绳出城进见秦伯说:“秦国晋国围攻郑国,郑君业已知道失国了。若灭郑国对秦君有益,那么敢请动手吧!越他国来取远利,秦君您知道这事难啊。在这里用得着灭郑国来陪衬邻国吗?邻国获利丰厚,秦国获利浅薄,假使灭郑国!”
5.“以郑国为秦国东出路途事主国,货运行李,人员往来,供应食宿,秦君您也是没有所顾虑的了。再说,秦君您曾经得到晋君赏赐了,得许秦君焦、瑕二地,晋君早晨过了河,晚上就在那里设防,秦君您都是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吗?晋国已经从东向封住郑国出路,又想大肆从西向封住郑国出路。晋国若不是分秦,在这里大张大鼓谋取什么?分秦用于晋国得利,唯有秦君您在行动!”
6.秦伯心生欢喜,与郑国结盟,派遣杞子、逢孙、杨孙等人驻守,便回国去了。
7.晋国子犯请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可以!若不是此人出力,我也不能登上大位。因人出力却又除掉人,这是不仁;失去他提供的,这是不智;用混乱换取和睦,这是不武。我还是回吧。”晋军也撤离郑国。
【注 11】
这篇节选文章注译很难。难在:
1.事件距今久远:时也易也,文也易也。
2.孔子微言大义:能省则省,能去则去。
3.后学不学无术:能加妄加,无脑动脑。
4.不才为学精进:还贤真文,还贤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