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苏,盐碱滩。
摄影/谢旗
中国的盐碱地在历史上分布广泛,而且一度越来越广泛,因为:
一,反复精耕细作的耕地,肥力渐渐丧失而盐碱化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是微观角度;
二,在中东部地区的主要农业种植区,一千多年来黄河反复泛滥、夺淮,成批次、大规模地量产盐碱地,这是宏观角度。
高粱耐盐碱的能力,超凡脱俗。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焦裕禄同志为之鞠躬尽瘁的鲁豫交界的兰考县。在我们熟悉的英雄故事里,在1962年,在种啥啥不行的盐碱河滩上,还有顽强朴实的高粱,倔强地长势喜人。
供图/视觉中国
总之,高粱走的,是一条最低调的差异化竞争之路。
它生长在地力较差的土地上,在北方旱地,在四川丘陵地带,在今成渝铁路沿线的硗薄之壤,在十年九旱的黄河中下游。
它难吃,确实。但是它不娇气。你不挑口感的话,它就能救你的命。
它在等一个时机,它在赌。
它赌赢了,因为风口来了。
贵州遵义,晴天晾晒高粱。
供图/视觉中国
二,参与河工建设是高粱抓住的第一大历史风口
河工是治理全国河流,主要是黄河下游与京杭大运河的工程。
若以《农桑辑要》为高粱正名的时间标尺,那么自十三世纪以来,高粱在中国的道路,是与我们的一位母亲河的离家出走期正相吻合。
是的,我说的是黄河。
她常年泼辣泛滥、肆意改道,在1128年至1855年,夺取了淮河的入海通道。
改道了她也不消停,任性出圈、淹没良田是她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