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止黄河与运河泛滥,明清政府每年需要花大力气修筑堤坝。
有多大?
据统计,河工费、塘工费的年花费占清政府财政的十分之一强,仅次于军费支出(占57.14%)和官吏的俸禄支出(占15.58%)。
建设河工用什么材料?主要有石材、芦苇、柳树和高粱的茎。
高粱的茎,俗称秸秆,从宋代就被人们捆扎成束,用来防固大堤和阻挡河浪的冲击。
因其耐腐性强、材料易得,自雍正之后,逐步替代生长缓慢而价格昂贵的柳木,成为北方河工的主要材料之一。
河工最壮观的工程构建,要属卷埽(sào)了。在清中期之后的北方,这动辄长二三十米(八至十丈),需要几百上千壮劳力协同制作的大块头,其中填充的“筋”,就是高粱茎秆。
所用高粱有多巨量?
举个例子。
1778年12月,著名的国之干将阿桂吐槽当年河工所需秸料甚多,市场上都断货了。他请求:河南未遭灾各州县领任务支援7700万斤;直隶大名府、江南徐州府各领任务1600万斤;山东兖曹二府及济宁州办2500万斤。
我们来不科学地估算一下。得到不科学的结论:这次求助涉及高粱耕地面积71万多亩,涉及种植人口26.72万人。
结合时代背景来估算,这个量级的动作,是足以带动一系列社会现象的。
我聊河工,不是为了说高粱作为草包支援建设黄河,因此有多大面积种植的增加,(这当然也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由于河工是一种包含人力和原料买卖的经济现象,高粱可能是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商品化最突出的农作物。
按照周锡瑞的说法,当年华北大区是一个城市稀少、人口稠密、贫穷落后和完全自给自足的乡村内地。施坚雅认为,这里农村的商品化水平很低。
而高粱,籽粒可以用来食用和酿酒,秸秆也可以换钱,甚至从明代中期之后,在河南开封等地就形成了交易河工秸秆的物料集中供应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