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榕树便天堂”
距广州市100公里外的新会县天门河的河心沙洲上,有一株500多岁的大榕树。
这颗500岁大榕树覆盖着河心岛上约20多亩的土地;
从近处看,浓荫蔽日,枯藤交错,犹如原始森林;从远处看,又成了浮于水面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
更奇妙的是,林中栖息着成千上万只白鹤、麻鹤、灰鹤和其他鸟雀。白鹤、麻鹤早出晚归,灰鹤则夜作昼息,它们井然有序,和平共处,构成了一个和谐而壮美的“鸟世界”。
作家巴金曾到此一游,有感而发,写出了脍炙人口的美文《鸟的天堂》。
如今,这里早已是闻名遐迩的游览胜境,诚所谓“一株榕树便天堂”。
“独木成林”源于“生存之战”
众所周知大榕树可“独木成林”,可为什么榕树能够“独木成林”,而非像普通植物那样成群结队呢?
不仅是因为它勇敢、优秀,不仅是因为它巨大、坚挺,
而是因为它历经千帆,一将功成万骨枯;
而是因为它经历硝烟,战败了同类榕树;
而是因为它参与绞*,赢得了这一场植物之间的生存之战。
是的,“独木成林”景观的形成,往往是进行了一场同类植物之间的“生存之战”。
有证据吗?为何这样说?
这个问题先留在这里,咱们穿过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去看看那里的大榕树吧。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有50多种榕树,它们的果实被鸟兽取食后,种子随鸟兽粪便而四处播种。
其中的二三十种榕树种子可在其他种类树木的枝丫上萌发。
先长出气生根,成为附生植物,继而气生根长入地下,一段时间后原先攀附于树*根系也长出多级侧根并相互融合,逐渐形成紧密的网状结构对原附主植物进行绞*,无情地掠夺本应属于附主的养分和阳光,可谓“忘恩负义”。
如此一来,植物森林中每天都历经着硝烟四起的生存战争,生动地诠释了自然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竞争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