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木
编辑|观星
主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活动是与其自身作为“我是什么”和“我之于我有什么意义”这个自我肯定的前提性基础密切关联。
个人的自我认知能力制约着其人格的形成、发展,在人格的实现中有着强大的动力功能,因此对于人的心理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心理育人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发展不完善弱化心理育人工作的基础,直接影响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开展的效果。
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不足首先体现在大学生对“理想我”和“现实我”的认识存在矛盾,这也是许多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在访谈中发现,部分大学生对学业和就业有迷茫和困惑情绪,对自己的未来缺乏认真思考,这让他们处于一种想要改变现状却无能为力的混乱状态之中。
还有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期许过高,但是由于没有完全以客观实际为依据设置目标,导致出现焦虑和挫败心理。
其次,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足体现在不能积极和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不能客观地自我评价会导致大学生出现认知偏差和认知障碍。
引起情绪低落以及人际交往困难等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出现心理问题。
大学生不能对自己进行积极客观的自我评价主要是因为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很容易将自我评价建立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反应之上。
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客观性。最后,社会环境也会对大学生的自我认知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