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大学生出生成长在互联网时代,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娱乐方式都受到互联网的影响,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层出不穷,信息质量良莠不齐。
因此互联网很容易对大学生的自我认知造成干扰。多元化的社会生活带来的是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同样会影响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从而削弱大学生自我心理维护的基础。
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开展宣传活动,加强宣传普及,要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
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对心理育人相关实践活动的设计存在问题、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大学生对相关实践活动的参与效果并不理想。
首先,对于心理育人相关实践活动的统筹安排不合理影响大学生的参与度。
根据笔者的调查,全年大部分的活动主要集中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的期间,活动时间比较紧,活动安排密度较大,短时间内活动的大量开展导致大学生应接不暇,参与程度不深、参与效果和参与质量较低。
其次,相关心理育人实践活动的开放程度有限也影响学生的实际参与,各个学院组织的相关活动大多数只针对本院学生展开,校级活动的面向范围和面向能力也较为有限。
许多活动会有限制参与人数的要求,对学生参与相关活动具有一定的限制性。
另外,学生是否参与心理育人的相关活动受到有无专业教师指导的影响,学校层面的大部分心理育人实践活动是由院系承办的,受实际情况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