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院系并非都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学院邀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活动也受到经费限制,所以现有的一些心理育人实践活动的主要策划人和组织者大多为学院的辅导员。
辅导员与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相比,在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方面相对弱势,这就导致活动的娱乐性和竞赛性强于专业性和技术性,影响学生的参与热情。
活动质量和实际效果也无法保障。最后,学校在设计宣传相关心理育人实践活动时仍带有传统的心理健康观念色彩,也影响学生对相关活动的参与。
本身部分学生对心理问题就羞于启齿,认为出现心理问题等同于患有难以启齿的疾病,担心受到周边同学的疏远、嘲笑和议论。
因此更不会主动参与相关活动。学校改善对心理育人相关实践活动设计和宣传仍然任重而道远。
一部分大学生对学校心理育人工作的信任还未完全确立也是影响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首先,师生信任感在学生对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中的信任占据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从师生信任感本身来看,师生的信任问题不仅会影响学生平时课程的学习,也会极大程度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
从师生关系层面来看,近些年来,一些师生关系问题在社会关系问题中不断凸显,出现的一些矛盾和冲突也表明师生关系影响心理育人工作的开展。
从心理育人工作的角度来看,一些心理健康的相关课程和活动,需要学生在教学过程或者活动过程中更主动地去体验和感悟,在老师同学们面前更加开放地去展现自己。
因此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的主要来源就是学生对于心理育人工作者的信任,有了这种信任,学生才可以更全面地在教育者面前表现出最真实、最多样化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