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调查发现,15岁学生的创造力普遍低于10岁的学生。这让我们开始思考,现在的教育模式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创造力的发展。如果教育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好,那该如何通过教育来提升孩子们的创造力?”在日前上海师范大学主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教师专业发展论坛上,OECD教育与技能发展部门负责人安德烈亚斯·舍利歇尔抛出了这个问题。
当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教育的创新和改革显然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此次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共同探讨了如何构建更有效的教育体系,以帮助年轻一代做好面对未来世界的准备。
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不是仅仅在教育中引入新技术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数字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越来越重要。在论坛上,安德烈亚斯·舍利歇尔展示了一系列调查结果显示,如果教师不改变教学模式,仅仅让学生在学习中使用电脑等新技术,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查也证明,在学校使用智能手机,即便是用于学习,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然而在OECD国家中,只有不到1/4的国家禁止在学校使用智能手机。
技术的快速变革给教育系统带来压力,该如何适应?“现在人们总是谈论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但如果仅仅是用新技术强化现有的教育模式,那我们只能以更高的成本获得更糟糕的教育体验。”安德烈亚斯说,随着ChatGPT等AI(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培养年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前所未有的重要,这就必须给年轻人更多尝试的空间和试错的机会,让孩子们学会从错误中成长,而过去这在大多数地区恰恰是教育中缺失的部分,“这些调查数据也提示我们,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应该更加有利于让孩子成长,而不是原有的教育模式加新技术”。
“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还需要重新认识人脑和学习的机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主任、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张民选教授说,“基于过去经验的教学已经过时,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帮助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人脑发育规律以及人的成长规律,这有助于我们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他举例说,过去人们总认为,一个小时候非常聪明的孩子,一生都会是个聪明人;小时候表现笨拙的孩子,大概率一辈子也都很笨。但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就打破了这种“预言”,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不断发展和成长,这正是现在终身学习的理论基础。
就上海的教育发展而言,张民选说,从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项目中可以看到,上海学生在基础学科素养如数学、物理等方面评分很高,但其跨学科、可迁移素养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这提示我们,教学不能再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知识积累。让学生学会学习,并且教会他们创造新的概念并应用,这比死记硬背重要得多。”
当AI替代部分教师的工作,创新型教师培养迫在眉睫
当教育面临技术挑战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究竟该如何应对?多位与会专家指出,当数字技术让知识传授变得无处不在,创新型教师培养迫在眉睫。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永智举例说,正如成都中学的老师一边上课,一边通过网络将课堂实时共享给其他学校。教师要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发挥主角作用,需要不断学习驾驭教育教学的新工具、制定相应的标准并主动参与设计。
“随着技术发展,AI会替代越来越多的常规工作,包括教师的工作。未来,教师的技术密集型工作将越来越多。”安德烈亚斯认为,教育不是一个普通的行业,需要人与人的互动和良好社会关系的体验,这也使得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教师必然是教育的主体。但教师不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仍然用“老一套”的方式来传授知识,那么很难想象他还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未来,一名好的老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思想的激发者,同时也应该是一名创造性环境的设计者”。
“OECD国家中目前只有一半制定了培养教师信息通信技术技能的标准。”安德烈亚斯坦言,在上海的这段时间,他从一些学校的探索实践中,看到了新技术赋能教育创新的前景和潜力,“在上海,我第一次看到,学生使用自适应系统个性化地学习数学;在与机器人的互动中学习外语,而不是背词汇、学语法。”
他尤其感兴趣的是,上海的一些学校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整合了学习和评估的全过程,而老师和学生能利用AI学习分析工具,发现每一个人的兴趣点和学习困境,并找到解决方案。“只有正确地对待技术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才有可能让教育成为未来社会创新的杠杆。”安德烈亚斯说。
张民选也提出,教师应该从原先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判断、指点、协助和鼓励学生的角色,允许学生在创造性的环境下自由探索,“教育变革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期待,因此也需要教师教育机构提供更多的技能和技术支持教师的成长。”
作者:储舒婷
编辑:储舒婷
图片来源:文汇报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