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体告别式
另外,北京医院病理科马燕龙技师给*化了妆容。根据葬礼安排,9月11日至17日,*遗体告别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9月11日凌晨3点,*遗体从中南海转移到人民大会堂北大厅。
徐静3人小组全程参与,他们细心设置*遗体周围的温度、光照等,并直接参与华国锋主持的会议。徐静很担心出现意外,可他担心的问题还是出现了。9月的北京气温依旧很高,按照遗体保护要求,大厅里所有制冷设备都启动,气温也很低,可前来瞻仰的人太多,产生大量热源,这必然会影响遗体保存。
徐静等人研究后,做出以下决定:先是撤走现场的负责演奏哀乐的解放军军乐队,哀乐改为播放;其次在遗体上加盖玻璃棺罩。9月18日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后,*的遗体被转移到了一个叫“769”的地方,进行进一步防腐。
9月20日,全国各地顶级防腐专家齐聚一堂,大家讨论了长期保存*遗体的方法。会议现场,湖南医学院王鹏程教授专门介绍了马王堆汉墓千年不腐女尸辛追出土后保存经验。事实上,*遗体转移到“769”当天,就浸泡在一种特殊的药液中。
这种药液参考了当年辛追古尸棺内的液体成分,有很强的防腐性。10月8日,中央下发《关于建立伟大的领袖和导师*主席纪念堂的决定》,决定在*纪念堂建成之后,将安放*遗体的水晶棺移入堂内,让广大人民群众瞻仰遗容。
*的水晶棺
接下来就是水晶棺的研制工作,负责这项任务是国务院第九办公室,简称“九办”,领导是谷牧同志。谷牧立即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专用设备研制组(即水晶棺小组),组长是北京市计委副主任韩伯平,副组长是北京市玻璃总厂厂长肖秧和国家建筑材料局祁俊。
水晶棺研制小组充分听取了徐静等从事遗体保护人员的意见:水晶棺里不能存在能让细菌生存的环境;保持低温同时需要尽可能高的湿度;光照不能对皮肤造成破坏。总之一句话,水晶棺要保证*遗体放入后万无一失。
水晶棺小组经过中央批准后,立即进行分工,将水晶棺研制工作进行落实:
水晶棺造型由中央工艺美院负责;水晶棺制造由北京市玻璃总厂牵头,国家建筑材料研究院、621所、国家有色金属研究院参加;大理石基座由北京市大理石厂负责;控制部分由北京自动化所牵头,北京分析仪器厂等单位参加;雕塑部分由北京市房管局雕塑厂等单位参加;照明光源部分由北京光源所牵头。
为了顺利完成这项任务,所有参与研制水晶棺的人员全力以赴,可研制工作并不顺利。第一块出来后发现水晶里存在气泡、斑点、析晶等问题,这根本不能使用。此后,经过技术人员若干次攻关,直到1977年5月,才由上海新沪玻璃厂成功试制出符合标准的水晶玻璃。
*的水晶棺
6月底,其他玻璃厂也传来好消息,紧接着各地质量上乘的水晶运到北京第一机床厂进一步研磨加工。在研磨水晶过程中,中央对工艺美院设计的梯形水晶棺提出改进方案。最终水晶棺由5块水晶大板组成,分别是两块侧板、两块端板和一块顶板。
由于水晶棺需要2米长、1米宽、0.08米厚的水晶大板,当时无法直接制造,只能靠水晶板一块块焊接出来的。焊接对技术要求很高,要保证从外面瞻仰*遗容时脸部不能变形、变色。
据当年北京玻璃厂605分厂技术科理化实验室工程师曹金瑞晚年回忆说:
“焊接这活儿由老技工石维成来干。水晶熔点超过2000℃,必须在熔化的一瞬间完成焊接,他用氢氧焰喷射灯紧盯焊缝操作,厚厚的金属防护服上冒着烟,得由专人往他身上浇水,双脚都泡在水里。最终完成的水晶棺板材,其纯度达到了‘六个九’——99.9999%——至今全世界也再没有人生产出来。”
1977年8月初,完美的水晶棺终于成功制作完毕。8月18日,水晶棺运进刚刚落成不久的*纪念堂。9月9日,*逝世一周年之际,*纪念堂向广大人民群众正式开放,所有人可以瞻仰*遗容。
*遗容
安眠在水晶棺中的*身穿灰色中山装,身上覆盖鲜红的党旗。*遗容安详,在灯光的照射下,如睡着一样。如今每年*诞辰之日,*纪念堂外瞻仰遗容的人早早就排起了长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