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期的综合性科技巨著《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其书共三卷十八篇,收录了明朝末期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其中第十五篇《佳兵》共介绍了七种兵器的制造技术,首当其冲的就是弓箭。作为冷兵器中的最强者,弓箭主要由三个部件构成,即弓身、弓弦和箭支,上两期分别介绍了弓身和箭支,这一期我们讲讲另一重要构成——弓弦。
与弓身和箭支的制作基本类似,弓弦的用料也是南北差异,不存在统一的标准,因为古代生产力不发达,所有材料取自天然,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很大。明朝末期,中原王朝用的是柞蚕丝,北方游牧民族则用牛背筋。在明帝国的疆域内,有一种取食柘树叶(也叫黄桑)的蚕,吐的丝很坚韧,被用来做弓弦。工匠们通常用二三十根柞蚕丝来充当弓弦的骨干,然后用丝线横向缠紧,缠成一整条,需要缠的很紧才行,这样就做成了弓弦。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工匠们在缠的时候分三段,每七寸左右留空一二分不缠,这样才可以在弦不上弓时折成三节收起。因为《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弓箭都属于反曲弓,即上弦以后,弧度是反过来的,这样射箭时弹力很大,但这需要在不用时把弓弦从弓身上卸下的,以免弓身的疲劳效应失去本有的弹力。受气候的限制,北方游牧民族没有柞蚕丝,都是用牛背筋制作弓弦。北虏(《天工开物》中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蔑称)*牛时从牛脊骨中取出一条长方形的筋,重约三十两,晒干,再用水浸,反复多次,就可以撕成苎麻丝那样的纤维制做弓弦了。然而,这种牛背筋制作的弓弦很易吸潮,一旦吸潮就会松脱,没法用了,所以北方游牧民族在夏天多雨季节往往不敢出兵进犯。他们也想了一些方法保养弓弦,例如用黄蜡涂弦防潮,可以起到一定的保养效果,但是多雨的夏季依然是抑制北虏侵掠中原的最佳防御利器,这却是很多人不知道的。
柞蚕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