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力之交出乎情,道义之交出乎理,情易变,理难忘。”特别是在古代婚姻关系的建立并非当事人能够做主的时候,情义很多时候比不上理性。
张骞出塞时匈奴单于赐予了他一个好妻子,让他得以在匈奴度过那一段艰苦的日子,他们孕育了两个孩子,现今后裔在河南方城形成了三千多人的规模。
文学中的张骞妻子在汉朝时期,阶级与民族之间的矛盾很深,汉室就经常与边境游牧民族诸如匈奴产生摩擦,但下到平民百姓,特别是交界处的人民,他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紧张,甚至还有不少的文化交流。
在连接西域与汉朝的纽带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张骞,他不但沟通连接了当时民族之间的政治矛盾,将南北之间的沟通道路贯通,即丝绸之路,他就是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在张骞出使西域时期,险阻重重,特别是来自于各个国家的阻碍极其严重,司马迁在《史记》中就对于张骞的艰难困苦进行了准确的描述与高度评价。
匈奴将张骞扣留在当地十几年,为了让他归顺,放弃回国,单于威逼利诱,还为他许配了一名匈奴女子。他的妻子善良体贴,可能是他枯燥的戈壁生活中唯一的乐趣,让他有信心坚持使命,不忘故国。
但古代女子地位不高,在正史里关于他妻子的相关记载寥寥无几。即便是在现在的文学或者荧幕中,就经常按照惯性思维给其塑造了很通俗的匈奴形象,并且由于资料甚少,张骞妻子有时根本不会被提及,让很多人直接忽视,或者是早早地制造意外,让她从作品中消失。
诸如有描述张骞逃亡的故事,而他的妻子就在一旁协助,当张骞成功逃离后,妻子却被单于抓住严刑拷打而死,这样既制造了戏剧冲突,又展现了一种大义凛然的悲壮美,虽然并非实事求是,但效果十足。
张骞妻子为丈夫献出了情感与最美的年华,张骞夫妻俩在苦难中同舟共济,在威胁中相濡以沫,最终得以顺利完成使命。或许张骞的功劳有一半就可以算在妻子的身上,这是一位可敬的异族女性。
真实的历史在真实的历史中,即公元前139年,张骞率领着百余人规模的随从,从陇西出发进入河西走廊,为汉武帝寻找军事上的联盟,以抵抗强大的匈奴军队。但他还没来得及有所作为,就被匈奴骑兵活捉,并且押送王庭,交由单于亲自处理。
现在通常接触到的发展即是单于为了打消张骞联合大月氏的念头,对他采取了怀柔政策,为他找了一位匈奴女性为妻。这样的做法看似合理,但却经不起细细推敲,张骞或许有一定的价值,但绝不像想象中那么重要,直接处死他就可解决后顾之忧,何必大费周章留住他。
其实应该是当时虽然两个政权对立,但并不波及百姓生活,张骞在草原度过了十年的游牧生涯,这十年里他“持汉节不失”。
公元前118年终于回到故土,他的妻子也与他一起踏上去往汉地的路程,过程意外的顺利,为汉武帝带回了众多西域相关资料,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汉武帝封其为太中大夫。
公元前123年,他再次率军攻打西域,被封为博望侯。他的政治生涯并没有因为匈奴的妻子而受到影响,封侯之后还拥有了一处封地,位于河南省方城县境内,食邑2000户。封侯之后必须前往封地,张骞带着妻儿留居在方城,现在方城西南方的广场还伫立着张骞塑像,供后来人瞻仰其风采与威严。
在张骞初来领地时,人生地不熟,还发生了一场意外。在进行采办时遇到一伙劫匪,眼看着落了下风,幸得一位叫贾福的热血青年出手相救,但不幸的是贾福被强盗划破了肚子,强忍着伤痛作战,直到张骞脱身才倒地不起。张骞为了感念他,修建了一座贾福庙,将当地的一条河更名为贾河。
这个时期的张骞与妻子已经孕育了两个儿子,时光飞快,他们很快就已经成年,即便张骞去世,他的后代依旧可以凭借着祖上的爵位扎根于方城。
现今的纪念现在在博望镇还保留着很多张骞相关的遗址,在一些张姓人家里保留供奉着张骞的牌位,还留有一份相似度很高的对联,即“博畄受封流芳远,固巩迁居世泽长”,横批“张公百忍”。先祖的荣耀流传了两千多年,久远深刻,据统计,现今在方城县周围居住的张骞后裔有836户,多达三千近四千人。
对于张骞的牌位他们很是尊敬,每逢初一十五要上三次香,平时晚饭后烧香,铭记感念祖先恩德。2009年,张骞后代派出代表,前往他的故土城固进行了一次“认祖”仪式,感受穿越历史的血脉汩汩流淌在他们之间。
尽管在先秦时期连接东西方的道路就已经存在,但丝绸之路真正的最初存在就是张骞的西域之行,这个时期的路径、文化传播、思想交流都有考据。
汉朝从在西域设立屯田事务开始,逐步在西域建立起政权,后来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标志着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正式开始进入繁荣时代。虽然后世由于战乱丝绸之路时断时续,但依旧掩盖不了国家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往来。
张骞出使西域对于他个人而言,就是与匈奴妻子诞下了两个孩子,加官进爵,后代繁衍不绝,已有三千余人的规模。但站在历史层面看,他开辟的丝绸之路影响更加重大,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时代变迁,在现今依旧再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