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失荆州中华典故,大意失荆州的典故是谁写的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1-05 12:26:17

关于这些问题,刘备不可能不知道。他命令关羽冒险出击的可能性只有一个,那就是他这边的战事吃紧,在汉中阳平关这一线上,他已经顶不住曹操的进攻。让关羽出兵的目的,就是迫使曹操分兵作战,以减轻汉中这边的军事压力……

我们再来说说汉中之战,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刘备这一战打得是顺风顺水:诸葛亮妙计频出,黄忠斩了夏侯渊,张飞打败张郃,魏延还一箭射中曹操面门,老曹两颗门牙从此光荣下岗……其实,真正的汉中之战,完全是一场比拼耐力的消耗战。刘备虽然占有蜀中地利,但毕竟是以一州地盘在硬扛大半个天下,实力相差非常巨大。

曹操知道,要是让刘备占据了荆州和益州,有了稳定的根据地,以后再想要消灭他,就难上加难。所以,他必须要趁刘备在蜀中立足未稳之时,对其施以巨大的军事压力,尽量将其剿灭在襁褓之中,才能永绝后患。

而刘备这边,为了顶住曹操大军的压力,只能不断透支蜀中的人力物力,几乎已经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而且这还不算什么,刘备最大的隐患是在粮草储备上,因为之前刘璋在蜀中所积攒的那么些家当,已经基本耗光。为了继续支撑战场态势,刘备不得不横征暴敛,搞得新收的两川之地民愤四起,怨声载道……

所以说,刘备也是出于无奈,才不得不让关羽主动出击。

虽然这样要冒着丢掉荆州的危险,但是对于左支右拙的刘备来说,已经没有更好的办法……

大意失荆州中华典故,大意失荆州的典故是谁写的(5)

说完了刘备的战略,我们又来说关羽。

应该说,关羽一开始的表现是非常不错的。虽然进攻樊城不利,但是却巧借暴雨水势,将曹操派来的援军全数歼灭,还生擒了曹军主将于禁庞德。正所谓“水淹七军”,简直算得上教科书式的“围点打援”范例。毫无疑问,这样的战果不但达到了刘备的战略目的,还大大超出了预期。曹操不得不继续分兵救援樊城,对汉中的进攻步伐也就此放缓,令刘备这边赢得了喘息之机。

既然战略目的已经达到,那关羽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呢?

正确的做法是,关羽应该利用水淹七军大胜的余威,同时震慑孙曹两家,然后迅速撤兵,加强防守。同时,派出多股小规模的部队充作疑兵,从各方面继续*扰曹军,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这样既能巩固前期战果,也能迷惑敌人,让其摸不清自己的战略动向,更令东吴不敢轻举妄动。

大意失荆州中华典故,大意失荆州的典故是谁写的(6)

然而很显然,关羽误读了刘备的战略用意,将刘备原本计划中的“策应战”,打成了拼死拼活的“进攻战”。

我们翻开《三国志》,结合《关羽传》,还有《徐晃传》,《吕蒙传》,《陆逊传》等传记,去大致还原一下,关羽失败的过程。

关羽借着大胜的威风,先是拒绝了孙权的联姻(这点其实做得没错),然后率荆州军主力北上,继续围攻樊城,结果中了徐晃的疑兵之计,被拖在偃城举棋不定,后来还被徐晃打了个长驱直入。

另一方面,吕蒙装病骗过了关羽,暗地里白衣渡江,占领了烽火台,掐断了关羽的情报系统。

再一方面,关羽又中了陆逊的“笑里藏刀”之计,表面上给关羽戴高帽,拉关系,实际上陆逊却偷偷率兵占领了南郡西边的秭归夷道,从另一个方向上合围了关羽。

最后,被关羽任命防守大后方的糜芳和傅士仁,也被成功策反,南郡和公安两座城池,兵不血刃被吕蒙占有……

荆州就这样完全落入了孙权之手,而关羽的几万人马进退两难,前有曹军的徐晃曹仁,后有江东的吕蒙陆逊……在四面八方都被合围的态势下,一支孤军又能有何作为?粮草断绝,士卒逃散,只能是全军覆没,败走麦城的结局。

大意失荆州中华典故,大意失荆州的典故是谁写的(7)

看得出,关羽无论是战略上大局观,还是战术上的用兵水平,其实都不咋样。他并没有违抗刘备的命令,但是却误解了刘备的战略意图。也许,他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上所描述的那样,傲气贪功,自作主张出击。但他确实是在水淹七军的大胜过后,头脑飘飘然,萌发了进一步扩大战果的冒进思想。

他并没有想到,既然刘备命令他出击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那么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荆州的得失。要是真的能领会,并遵照刘备的战略思想,在水淹七军过后采取正确的战术,完全有可能避免城破身亡的结局。

当然,也仅仅是有可能,毕竟无论是曹操还是孙权,军事实力都远远强于关羽这边的几座城池和几万人马。若他们真心想以武力攻取,关羽在实力不足又外无援兵的窘况下,守不住的可能性也是更大的。只不过,这再怎么也比冒然而出,被人端了老窝要来得好。死守顽抗到最后,就算是失了荆州丢了性命,那也是宁死不降的英雄,不至于被后人冠以“大意”二字,还成了流传千古的反面教材典型……

大意失荆州中华典故,大意失荆州的典故是谁写的(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