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于君子的小故事,君子有名的故事简短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1-07 08:09:33

阳明先生有位弟子名叫萧惠,《传习录》中阳明先生与萧惠的对话共有三段。从这三段对话中,大概能看出萧惠是个态度勤奋、爱思考的学生,但是容易陷于文字逻辑之中。因此,回顾阳明先生为萧惠解惑的对话,我们也能读出文字之中的迫切感。

萧惠都问了哪些问题?阳明先生为什么会有一份迫切?我们今天选取阳明先生和萧惠的一段对话,也是阳明先生想要“点醒”萧惠的一个话题——“学以为己”,一起来学习。

古代关于君子的小故事,君子有名的故事简短(1)

有一天,萧惠找到阳明先生,请教先生:“自己的私心是很难克掉的,怎么办?”阳明先生答到:“把你的私心拿给我,我替你克。”阳明先生又补充了一句:“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你必须有真为自己好的心,你才能克己,也就是克除那些不好的念头;能克己,才能够真正地成就自己。

萧惠继续说,我也有“为己之心”啊,怎么我还是没办法克己呢?

阳明先生就问他,那你说说你是如何为己的?

萧惠思考了很久,说,我还挺为自己着想的,但今天看来,“亦只是为得个躯壳的己,不曾为个真己”。躯壳,就是身体。

阳明先生接着说:“真己何曾离着躯壳!”真己不曾离开身体。只是很多人满足身体的需求,也只是满足了耳目口鼻四肢的需求。《道德经》里讲“美色令人目盲,美声令人耳聋,美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发狂”,就是这个道理。过于放纵,反而会损害我们的身体。

谁让我们放纵呢?换句话说,我们身体的耳目口鼻四肢受谁的操控呢?受我们内心的操控。

什么是“心”呢?

阳明先生说,“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这性之生理,发在目便会视,发在耳便会听,发在口便会言,发在四肢便会动,都只是那天理发生,以其主宰一身,故谓之心”。

心之本体,就是良知天理,当我们的念头合于良知天理的时候,那就是我们真己展现的时候,当我们心中的念头不合于良知,那就不是真己了。阳明先生说,你如今整日都在心外求名求利,看上去是对身体好,其实是“认贼作子”。怎么能说有“为己之心”呢?

真有“为己之心”,要怎么做呢?

汝若真为那个躯壳的己,必须用着这个真己,便须常常保守着这个真己的本体,戒慎不睹,恐惧不闻,惟恐亏损了他一些。才有一毫非礼萌动,便如刀割,如针刺,忍耐不过,必须去了刀,拔了针,这才是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

真有为己之心,心中必然会戒慎恐惧,一切不合天理的念头不敢冒出来,一冒出来,就要马上克除。就像是身体受到了刀割针刺,难以忍受,身体受到刀割针刺的时候,那是一定要马上去刀拔针的。就得有这份敏锐和决心克除心中那些不好的念头,否则,就不是真的为己之心,那也不能真的克己。

古代关于君子的小故事,君子有名的故事简短(2)

阳明先生平生倡导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君子学以为己”。为己,是为了让自己的念头回到天理,回到自己的良知上。克己,是克除自己心中那些不大好的念头,乃至认知。

克己,看上去那是很难的功夫,萧惠如此好学,阳明先生还要说他是“认贼作子”。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如何做呢?

有一个弟子问阳明先生:先生,我这些年感觉学的东西太多了,心思发散,念头太多,纷纷扰扰,怎么能让这些念头平息呢?

阳明先生说:“念如何可息?只是要正。”

念头如江水浩荡,没有停息的时候,只要把它扶正,回到正道上,就可以了。就如阳明先生前文所说,回到“真己的本体”。心是一切事事物物的源泉,回到根本,叩问良知,方能为己,克己。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