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早期的大花三色堇(图片来源:horticultural-history.blogspot)
从1814年到1830年,花卉学家们一直致力于获得花朵更大斑纹更明显的品种。通过杂交选育,威廉·汤普逊于1839年终于发现了一类品系,花瓣上不再有深色的“胡子”线条,而是下面的三个较低花瓣(唇瓣及两侧翼瓣)上有大块的黑斑,叫做“脸”,并将其命名为“Medora”,这种大花三色堇和它的后代,成为当时及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整个欧洲的园丁和种植者中的广泛流行的品种。
不过研究发现,花瓣上深色的“胡子”线条是传粉昆虫的导航线,引导它们找到花粉和花蜜。随着人们的不断选育,当花瓣上引导传粉昆虫的条纹逐步消失的时候,隐藏在唇瓣深处带黄色斑点雄蕊开始越来越不易被传粉者发现。通过近年来的观察发现,当代栽培的大花三色堇结实情况远不如带斑纹的原生种多。
从1814年开始,花卉学家们就开始在三色紫罗兰中培育下列品质:完美的轮廓,清晰的斑纹和边缘,更丰富清晰的颜色。
到1850年,许多新品种的大花三色堇,可供人们栽培。这个阶段在英格兰、苏格兰和瑞士,人们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更多没有黑色斑纹或黑“胡子”的品种。
到1859年,著名的苹果选育家詹姆斯·格里夫(James Grive)在爱丁堡开始选择高山堇菜(V. lutea)作为杂交亲本,培育出一系列小花型的小花三色堇(Viola×williamsii)。大约在同一时间,在英格兰北部威廉·迪恩(William Dean )开始以类似的方式进行杂交,从这些类似的杂交中衍生出不少小花三色堇,尤其是那些以黄色为主的小花三色堇品种。
此后一段时间,角堇(V. cornuta)开始逐步成为重要的杂交亲本,从1863年开始,不同的三色堇栽培者就使用它与各种深三色堇杂交。1867年,生产出了一种相对而言较大的开花深紫色小花三色堇,据说它是通过将角堇作为母本与深紫色大花三色堇作为父本杂交而来的。大约在这个时候,著名的小花三色堇品种的“完美(Perfection)”系列发表,后来又发出了芳香品种的“感觉(Sensation)”系列。
这些品种和其他角堇杂交种后来被用于与合适的大花三色堇品种进一步杂交,通过这些杂交方式迪克森公司(Dicksons&Co.)和希尔赛德(Hillside)的查尔斯·斯图尔特(Charles Stuart)博士在十九世纪70年代培育出了数量相当惊人的'Violetta'小花三色堇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