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关于恢复燃放烟花爆竹的呼声越来越高,那么大家又是否知道我国古代的时候,为什么会在春节燃放爆竹呢?
我们先说说爆竹的起源。
现代的爆竹,起源于古代的爆竹,又叫“爆仗”或者“炮仗”,在唐代的时候写为“爆竿”,而在我国的南方,又称之为“纸炮”、“响炮”、“鞭炮”等等。
关于爆竹的起源,根据目前所存的文献来看,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早在南朝梁代的时候,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道:
“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根据《通俗编·排优》一书中记载:
“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这是说,在古代的时候,爆竹是真的拿竹子去烧的。
这就很硬核了。
因为竹子是空心的,在受热膨胀之后,里面的空气在小空间内膨胀,就会产生爆裂,由此产生巨大的声响。这就是最早期的爆竹。
可以说是真·爆竹。
唐代时,烧的也是爆竹,诗人来鹄在《早春诗》中,有这样的描写“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这里说的爆竿,就是指爆竹。
时光荏苒,一晃到了宋朝。
民间嫌真·爆竹太麻烦,于是开始尝试用纸筒和麻茎裹住火药,然后编成一串,做成“编炮”,也就是现在鞭炮的雏形。
而到了南宋时期,更是出现了用草纸裹火药扎成卷形的鞭炮。
周密更是在他所著的《武林旧事》中说道:“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连百余不绝。”
这里说的爆仗,指的是用药线相串在一起的鞭炮。
范成大更是在他的《爆竹行》中生动的记录了当时人们燃放爆竹的情景:
“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
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余威可驱疠。”
(其实,引用这首诗,也是有原因的,诗中就说明了,在南宋的时候,燃放爆竹动机,不仅仅是为了听个响,它还有自梁代时就传承下来的驱鬼传统,进而还有驱疠的意味在。)
到了明清两代,不知道是不是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为富裕了。
爆竹的种类更加繁多,而且燃放爆竹的时间已经从大年初一清晨,变成从除夕夜就开始的盛宴,在子夜时分到达高潮,民间称为“迎神”。
清朝的潘荣陛在他所著的《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详细描述道:
“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而爆竹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不停。”
清朝谢文翘在他的《教门新年词》中写道:
“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
以上,是我国两千多年以来燃放爆竹的流变历程。
可以看出,燃放爆竹的传统,也的确是由来千年之久,但是不分情由、只管砸钱的暴发户作法,却是明清时才有的。
所以,我个人还是希望可以恢复古制,在固定的时间燃放爆竹,一则遵循传统文化习惯,二则图个喜庆,三则不扰民,皆大欢喜。
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