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的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将领。其中之一就是廉颇,他是赵国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之一。 “负荆请罪“的典故也是出自于他与蔺相如之间,体现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为后世人所流传。
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廉颇参与五国联军伐齐,击破齐军,取阳晋,拜为上卿。
赵孝成王四年(前262年),长平之战,廉颇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伺机攻敌的作战方针。从七月开始,他命令赵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决定不与秦军交战,秦军夺取赵军阵地后数次挑战,廉颇总是避战不出,从而阵型得到固守。但秦国使反间计,让孝成王相信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用赵括替代廉颇。孝成王求胜心切,用赵括为将。秦昭襄王见赵国用赵括为将,便暗中派武安君白起率兵奔赴前线,统兵攻赵。九月,白起大败赵括军于长平,射*赵括,坑*赵军四十余万。
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年),此战赵军在廉颇的指挥下,利用燕军轻敌、疲劳,赵军则同仇敌忾,对来犯之敌予以痛击,包围了燕都蓟城(今北京市西南),迫使燕国启用将渠为相,并割让五座城,这才解围停战,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鄗代之战后,孝成王把尉文一地封给廉颇,赐号“信平君”,并授官假相国。
然而,据史*载,廉颇在晚年时不受重用,离赵投魏,这也是他的结局,这也标志着他的政治生涯的结束。
廉颇的结局虽然不尽如人意,但他所做的一切都体现了他的忠诚和责任感,为后人所钦佩和学习。廉颇的事迹在后世的文化中也得到了广泛的传颂。《史记》中有一篇《廉颇蔺相如列传》,将他和蔺相如并列为“赵国之良将”,成为后人称颂的典故。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廉颇也被赋予了许多寓意深刻的寓言和传说,如《廉颇老矣》、《廉颇攻卒》等,这些故事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激励着后代人们追求真理、实现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