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负荆请罪说明廉颇什么精神,从负荆请罪看出廉颇是什么样的人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1-13 08:49:39

《将相和》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列传第二十一 廉蔺赵李》。廉颇“负荆请罪”主动承认错误让人感动,蔺相如也为了赵国捐弃前嫌,与廉颇成为“刎颈之交”。

然而,对廉颇的最终结局,老师在课堂上却没有告诉我们。司马迁却道出廉颇悲惨的结局,郁郁而终客死异乡。

通过负荆请罪说明廉颇什么精神,从负荆请罪看出廉颇是什么样的人(1)

信平君廉颇画像。

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探究廉颇悲惨结局的原因。

伐齐立功,拜为上卿

在《史记》中司马迁直接描写廉颇的文字并不多,而是通过“互文”的形式凸显人物。“互文”,通俗来讲就是详细描写甲,对比来凸显乙。

《史记·列传第二十一廉蔺赵李》中共涉及到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四位赵国战将。蔺相如也曾带兵打仗,“(赵惠文王)二十八年,蔺相如伐齐,至平邑”,是蔺相如与秦渑池相会之后的八年。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史记·列传第二十一 廉蔺赵李》

“卿”,秦之前最高官员,相当于宰相。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

赵惠文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83年,廉颇为将带领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班师回朝被封上卿。

由此,“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威震诸侯,或许是因为武将的勇气,又或许是因为赵国“上卿”高位,绝对不应该是武将能征善战的智谋。不然,逃亡之后,在魏国、楚国怎么会得不到重用呢?

通过负荆请罪说明廉颇什么精神,从负荆请罪看出廉颇是什么样的人(2)

廉颇武将风范。

廉颇这次伐齐有两个重要背景必须明确:

其一,燕昭王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284年,以乐毅为联军总司令,“(燕)与秦、楚、三晋(韩赵魏)合谋以伐齐。”齐国在六国的攻击下,一溃千里,齐泯王逃亡。济西一战,诸侯班师回朝,燕国乐毅继续追击齐军。

其二,武灵王赵雍传位给惠文王赵何,在公元前298年,廉颇之所以战胜齐国应该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革的一次实践检验。

因此,六国联军打败齐国之后,廉颇再去伐齐取阳晋纯属捏软柿子,而这也是“胡服骑射”变革的效果验证。

所以,对廉颇被封上卿值得思考。赵国莫非是以此树立标杆,激励更多将领脱颖而出。还是有其他更深层次的目的呢?

居功自傲,负荆请罪

廉颇只是司马迁抛出来的“砖”,蔺相如才是重点介绍的“玉”。

这篇列传继续行文,“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大太监头目)缪贤舍人(门客)。”简短介绍了廉颇,司马迁突然切换镜头,接下来大篇幅内容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经历。

蔺相如第一次出使秦国,完璧归赵不辱使命。赵惠文王认为蔺相如才能完全可以胜任大夫,于是拜相如为上大夫。

第二次陪同赵惠文王与秦昭王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本来是一次秦赵结为友好联盟的会议,岂料秦国恃强凌弱,处处刁难赵惠文王。面对秦国的威逼,蔺相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不仅维护了赵国尊严,也保全了赵惠文王的面子。

第一次出使秦国,赵惠文王并未现场感受到蔺相如的功绩,渑池之会赵王却亲身体会到蔺相如在外交战线居功至伟。因此,胜利回国之后,赵惠文王大张旗鼓拜蔺相如为上卿,而且位次在廉颇之上。

廉颇心中的傲气点燃了怒火,“我是带兵打仗的将军,攻城掠地**敌,功劳是血汗拼搏来的,他蔺相如只因为能言善辩而立功,凭什么位次在我之上!”

通过负荆请罪说明廉颇什么精神,从负荆请罪看出廉颇是什么样的人(3)

负荆请罪主动承认错误难能可贵。

廉颇居功自傲,不仅质疑蔺相如的个人能力,而且还诋毁他,“且相如素贱人”。如此还不算完,逢人就扬言,“别让我碰见蔺相如,见一次羞辱一次。”暴露出一股流氓习气。

“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史记·列传第二十一 廉蔺赵李》

当蔺相如取回来和氏璧斜视庭柱,当面呵斥秦王侍从,最坏的结果不过是被砍头,但一般士人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如此。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猛伸张压倒敌国。回国之后却对廉颇谦逊忍让,他赢得了比泰山还重的声誉。他处事中表现出智慧和勇气,可以说是智勇兼备之人啊!

司马迁对蔺相如的评价——智勇兼备,“互文”参照,对比之下廉颇稍微逊色了。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记·列传第二十一 廉蔺赵李》

通过负荆请罪说明廉颇什么精神,从负荆请罪看出廉颇是什么样的人(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