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皇帝的饭菜肯定是“御膳房”做的。其实,这是“清宫戏”的效果。历史上,只有清代设置御膳房,掌管宫内备办饮食及典礼筵宴,隶属内务府,位于紫禁城东路、南三所西侧。
那么战国时期的御膳房叫什么呢?
在《孟子·梁惠王上》上这样写道:“君子之於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从中不难发现战国时期给帝王做饭的称之为庖厨
其中“君子远庖厨”,是孟子劝诫齐宣王实行仁术。
到了秦朝,开始出现专门的机构,叫光禄寺。起先是秦代的一种制度。其中包含卿、少卿、丞、主簿各一人。卿掌祭祀、朝会、宴乡酒澧膳馐之事,修其储谨其出纳之政,少卿备而为之贰,丞参领之。
秦朝又称主事之人为郎中令,汉初沿袭。到了汉武帝时改称光禄勋。东汉末年又恢复郎中令的称呼。主管宫廷宿卫及侍从,是当时的诸官之长。
虽说光禄之名始于汉代,但到了魏晋,逐渐演化为主管宫廷膳食的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魏、晋之后的南朝宋、齐及北魏均称郎中令。到了南朝梁改名光禄卿,北齐置光禄寺,设卿及少卿。从此之后,光禄寺主管皇室膳食,并作为专职管理,与汉代执掌完全不同。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这样写道:“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谒者,皆秦官。又期门、羽林皆属焉。”大致意思与上文相同。
《晋书.职官志》:“光禄勋,统武贲中郎将、羽林郎将、冗从仆射、羽林左监、五官左右中郎将、东园将、太官、御府、守宫、黄门、掖庭、清商、华林园、暴室等令。”
光禄勋初始是掌宫殿掖门户,是皇帝的侍卫长,因亲近皇帝而极为重要。
元朝光禄寺属宣徽院。
到了明初,光禄寺沿袭元制,之后却一再改动,在吴元年设宣徽院,洪武元年改宣徽院为光禄寺。洪武八年改光禄寺为光禄司。洪武三十年复名光禄寺。
隋唐年间开始出现另一个管理皇上伙食的机构——尚食局。
尚食局是中国及朝鲜古代负责供应皇室伙食的机构,首席女官为尚食,下有司膳、司酝、司药、司饎,此外还有食医。
隋朝开皇初年,尚食局隶属于门下省,尚食定员二人,设有食医四人,唐朝改隶属于殿中省,尚食二人,食医8人。
唐朝则设有秘书、殿中、内侍三省,其长官也都称“监”。秘书省掌管经籍图书之事,下领著作局和司天台。殿中省和内侍省为内廷掌管皇帝诏旨传递和衣食起居等事的机构。
宋代时为殿中省尚食局,金、元尚食局属宣徽院。明代有尚膳监、光禄寺、尚食局同掌伙食。明朝时期有《宫廷睹记》记载,光禄寺拟好菜单,交给皇帝过目,转交尚膳监烹调,最后由尚食局伺候用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