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反应,让魏应行敏锐地发现,方便面才是真正的蓝海。他不禁萌发了转型做方便面的想法。
回到台湾后,魏应行将他的见闻和想法告诉了几个哥哥。魏氏几兄弟全都鼎力支持魏应行。
没有技术,魏氏兄弟就四处招聘有经验的工人;没有资金,二哥魏应交便找到战友的父亲,借来800万美元,然后全部交给魏应行。
1991年12月,魏应行带来好不容易筹集来的钱重返内地,这一次,他决心要做一个红遍天下的明星企业。
很快,魏应行便在天津投资建设了天津顶益国际食品有限公司,专门生产销售方便面,还给方便面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康师傅。
为了更好的适应消费者的口味,魏氏兄弟深入进行市场调研,并通过上万次尝试,推出了主打产品“红烧牛肉面”。
与市场上只有一包调理的袋装泡面不同,康师傅方便面别出心裁地用碗来装面,还在碗中配备了叉子,让许多旅途出差的人们,都能更方便地吃到热腾腾的泡面。
不仅如此,康师傅方便面还在工艺上大胆创新。
当时,市面上大多数袋装泡面总是泡不熟,需要另外加热才能食用,可康师傅方便面却采用全新的生产线,制作出来的方便面只需要加入热水便能将面完全泡开,因此广受消费者好评。
工艺上领先的同时,康师傅还在配料上不断升级,率先在泡面里增加了牛肉酱包。一下子就和其他品牌的泡面拉开了距离。
靠着强大的实力,康师傅方便面迅速打开了市场。魏应行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在电视台疯狂投放康师傅的广告。
一时间,“康师傅方便面,好吃看得见”的广告语,如一阵风般传遍了大街小巷。
洗脑广告配上充满创新工艺的方便面,就是康师傅方便面卖到脱销的火爆场面。那时候天津顶益公司门口,时刻可见排长队订货的经销商们。
眼看生意如此火爆,魏氏兄弟们便商量着扩大产能,加盖工厂。
然而,盖工厂意味着大额资金投入,几兄弟一时意见相左,就连一手创下方便面销售奇迹魏应行本人,也认为应该先巩固天津周边的市场,再徐图扩张。
关键时刻,魏氏兄弟的大哥魏应州力排众议,拍板决定增加生产线,将康师傅打造成全国品牌。
战略目标定下了,可资金却成了康师傅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为了尽快筹集建好新工厂,魏应州一边在台湾赊账购设备、一面要求内地的经销商先款后货,苦心周转下终于完成了康师傅从地区型小公司到全国型大品牌的华丽转型。
这一切,仅仅只有三年时间。三年中,康师傅相继在广州、杭州、武汉、重庆、西安、沈阳等地建设了七大生产基地,形成了一个区域化的产销格局,一举成为方便面行业的龙头老大。
这次走向全国的成功转型,让康师傅名声大噪。此后康师傅方便面的销量再度登上一个新台阶,提货车队经常将厂区围得水泄不通。一些经销商为了能早点提到货,甚至不惜托人找关系,乃至加价提货。康师傅方便面的畅销,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康师傅方便面称霸江湖之际,其他的方便面品牌早已在暗中积攒实力。比如统一方便面就暗暗摩拳擦掌多年,只盼有朝一日能有机会鱼跃龙门,将康师傅取而代之。
统一品牌的等待没有白费。1998年,原本销量一直不错的康师傅方便面遭遇了滑铁卢,方便面销量一落千丈。
魏氏兄弟急得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为了挽救销量,魏氏兄弟不停地加大广告投放力度,并尝试改变产品包装,但却收效甚微。
后来,魏氏兄弟专门派人前往全国各地调研,这才发现销量下滑的原因,是消费者厌倦了单一的方便面口味。
于是,魏氏兄弟急忙重金聘请高手匠人,试图将地方菜系的特色与方便面融合,打造出全新的方便面口味。
同时,为了应对统一的挑战,魏氏兄弟还打出“用心让美味加分”的口号,在泡面中赠送火腿肠,与统一方便面打响了一场促销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