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发电端建设,是我国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关键一环,是新能源产业链形成闭环的基础。光伏是新能源电力建设、重整能源生产消费结构的核心领域,是纯正的“绿电”来源。
新能源风电、光伏发电量攀升,在社会用电量中占比高增。2021年,全国光伏发电量为32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1%;全国风电发电量为65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0.5%。风电、光伏累计发电量共978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5.0%,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1.7%,首次突破10%以上。
光伏是新能源发电端建设的核心领域之一,中电联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太阳能新增装机容量为54930兆瓦,同比增长14.0%,占新能源发电新增装机总容量的42%。
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在去年超过风电,跃居第一,主要是因为三方面优势。
一是能量来源稳定。太阳能分布广泛,有光照的地区就能采用光伏发电,供应相对稳定;相比之下,风能、水能、核能发电的地理因素限制较多。
二是转换过程简单。光伏发电可以直接将光能转化为电能,而风能、核能和水力发电都需要经过机械能转换这一中间过程,会产生能量损失。此外,因为转换原理简单,光伏组件的结构也相对简单,性能可靠,维护方便,寿命长,也能灵活地应用于不同场景,例如户用光伏。
三是发电真正环保。不同于其他发电方式,光伏发电不排放温室气体和废气,不需要冷却水,也不会对所在地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同时,设备建设不必占用大片土地,例如“农光互补”和“渔光互补”,仅用在种植大棚或鱼塘水面上方铺设太阳能发电装置,就可以实现发电,并且不会影响农作物和鱼苗的生长,在高温季节还能减少紫外线对作物的破坏。2022年上半年,我国光伏新增并网30880兆瓦,同比增长137%,其中分布式光伏占比64%,约19760兆瓦,节约大量土地和水资源。光伏是真正环保的可再生新能源,长期来看,光伏发电将是绿电建设的发展核心。
2 光伏政策沿革:补贴到退坡,平价大发展时代来临
2.1 我国光伏产业:规范用地、完善环保,长期稳步发展
在新能源产业建设上,我国对光伏发展尤为重视,历年出台光伏相关政策较多。主要可以分为用地政策和综合政策两类。用地政策关系到光伏项目的立项、收益以及是否环保,合规等界定。综合政策的主要作用是引导我国光伏产业长期发展,制定相关标准,明确未来方向。
光伏用地政策经历了从放开促进发展、到高环保要求政策收紧,再到现在的多方面综合完善三个阶段。
2007年我国首次提出光伏建设应主要是在沙漠、戈壁、荒地等非耕用土地。在经过第一、二批光伏特许示范项目建设后,光伏发电项目发展首次提速,用地政策也进一步明确。2013年,为促进行业发展,政策适度放开,探索采用了租赁国有未利用土地等供地方式,降低工程的前期投入成本,简化程序,并初步完善光伏发电的建设管理。2014年政策进一步鼓励光伏发展与农户扶贫、新农村建设、农业设施相结合,拓宽了光伏建设的适用地范围。
2015年,环境和耕地保护要求变高,用地政策收紧。当年先后出台文件对光伏项目用地管理进行明确分类,并在环境保护方面完善规范,禁止在林地、公园、栖息地、自然保护区等进行光伏建设。2017-2018年继续对光伏在农业用地上的建设做出限定。
2021年起产业逐渐成熟,用地政策开始多方面综合完善,光伏用地性质再次被分类界定。2022年推出5项政策,进一步在协同管理、环保合规、用地限制、项目审批等方面完善规范。
综合政策方面,我国的光伏发展规划主要分为促进快速扩张、稳步长期发展两个阶段。快速扩张阶段从2007年我国将太阳能发电列为重点发展领域开始。
2018年我国停止新建集中式电站,光伏发电补贴退坡,标志着第一阶段结束,稳步长期发展的新阶段来临。
2021年补贴退坡完成,进入平价时代。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鼓励智能光伏与绿色建筑融合创新发展。2022年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的要求。政策环境方面,光伏发展空间仍然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