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简单说一下古代科举考试试卷的要求,古人参加科举考试写文章,要在规定的试卷中写满,不能抄,不能少,更不能写错字涂改,也不能在试卷外写字。文字写不下也不能在边缘写字。而且试卷中不能有任何污点,否则作废。试卷作废是小事,可以下次再考,但科举考试中犯这种错误,可能被治罪,因为有作弊的嫌疑。
蒲松龄在家再次攻读经文,当他终于等到科举考试时,第一场很顺利,但第二场时,他却在考场突然病倒,当时连毛笔都握不住。他又失去了一次科举考试的机会。
直到63岁时,蒲松龄看到以前与自己同期的人有的已经做官,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决心再次向科举考试发起冲击。但此时他已经步入老年,已经没有了精力去攻读,后来放弃科举考试。
对于蒲松龄考不中的事,后人一定会联想到古代官场的黑暗。还有人认为蒲松龄写《聊斋志异》,把鬼狐写的形象生动,他肯定惹怒了这些鬼狐仙,因此他在考场被这些妖怪捣乱,导致考场失败。其实这只是笑话或者封建迷信的说法。
还有人认为考官都是不学无术的草包,竟然连文章好坏都看不出来,以蒲松龄的文采,他的考卷也一定写得好。虽然古代考官有能力不行的,但在清朝考官也有厉害的。而且清朝经历过几次科考舞弊案,皇帝*了很多考官,到蒲松龄这里,考场基本都很正规了。
古代科举考试,的确有乡人贿赂考官的事,于是后人就猜测,蒲松龄没有贿赂考官,没打通后门,因此他的文章写的再精彩,都不会有人看。蒲松龄还真不是一个“袖金输壁”的人,他不愿做这种见不得人的勾当。
而且蒲松龄当时并不富裕,也没有多少钱。据说蒲松龄成家后,只有20亩薄田和三间破屋。他还有四子一女,日子过得很拮据。蒲松龄当过师爷,当过塾师,但这些工作并没有多少钱。后人把清朝考场想象的很黑暗,其实蒲松龄参加考试,考官并不非都是爱财的人,即使拿了钱,考不上考官也无能为力。
不过有学者认为,蒲松龄考试中八股文没写好,达不到朝廷的要求。八股文是一个很难写的文章,不要以为蒲松龄能写小说,就能写好八股文。我在昨天科举考试专门说了八股文。古代科举考试规定,答卷必须用“八股文”,而且整篇文章要由“破题、承题、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八部分组成。后四部分是八股文的中心,也是议论的中心,而且各有两组对偶的文字,因此为八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