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接下来逐句解释一下:
小国寡民:怎样回复到纯朴的世界呢?应该像百姓很少的小国家一样,大家都过着纯朴和谐的生活。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在小国中,假使有一些人的才干超群,能在十人甚至一百人中脱颖而出,也用不到他的才华。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这个时候,百姓安居乐业相处无事,就会尊重自己,也不想到处搬家了。
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这个时候,虽然有船有车,也没有人争先恐后,想去乘坐。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就是有武装的兵器,也不知道要放在那里。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使人民回复到自然纯朴的状态就会觉得安乐,风俗习惯都觉得乐趣。
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与邻近的邦国互相远望,都觉得友好,听到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觉得谐和。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时候,人民生活满足,生活到老,也没有怨言,不想互相交往,更不想搬家了。
读读整章,我们可以知道:老子描绘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的场景。而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场景。这是完全不一样的。当时信息闭塞,只要翻过一座山,可能就不知道谁是谁了;但我们现在信息如此发达,只要打开手机、电脑,全世界的信息你都可以获知。
所以要理解这句话,必须要从实际出发。这个实际不是指我们现在所处的实际,而是指当时老子讲出这句话的实际。你如果真的觉得2000多年前的东西,能够解决我们现在的实际问题,那才是最为荒谬的。
而对于当时的他们而言,任何一种学说,实际上都是为了解决面临的现实困境的一种尝试。
老子所处的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特别是许许多多的小国被吞并,战争的频繁带来的便是百姓的大量伤亡,其中的血腥是身处和平时代的我们难以想象的。
老子是很牛逼的,在当时,他已经意识到:当国家很小,甚至都够不成国的时候,人少,不相往来,就没有利益相争。当它开始发展壮大,形成了几个大国,人们难免不会滋生扩疆占有的想法。国家一大,人民需求的利益也增大,人与人之间避免不了竞争,国与国之间避免不了战争。而此时,人性里的恶就会显露出来。
当然,其实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