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人为镜,选择参考对象,多角度认识自己
俗话说“旁观者清”,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人为参考对象,倾听他们的看法,从他人眼中找寻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同时,我们可以与他人进行比较,从对比中发现自己存在的优缺点。这样我们才能给自己准确的定位。当然在选择参考对象时,对象的标准也至关重要。我们最好是能找一个与自己实力相当的人来作为参考对象。
比如,你和同事芳芳都是公司的设计师,芳芳的强项是快速抓住主要客户需求,而你的强项是设计新颖。所以尽管你们每天的工作职责都是相同的,即使针对同一个客户的设计,你也不能把自己了解客户需要求的时间跟芳芳比。因为优势不一样,芳芳可能1小时就可以把客户需求吃透,你可能需要半天也不一定。
所以,我们要给自己准确的定位,不能找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与别人的优点比,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作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比较客观。巴纳姆效应告诉我们: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们只有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从而扬长避短,使自己在职场中更好地赢得一席之地。
多角度认识自己
(3)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我们之所以会收外界暗示的影响,产生从众心理,从而改变自己原本的看法,主要是因为我们自身对事情本身了解的信息少,不足以支撑我们做出100%肯定的决定,同时也缺乏敏锐的判断力。
既然是因为缺乏对事情本身信息了解不全面、拿不定主意,就意味着我们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对事情的判断力是不够的。那怎么办呢?当然是养自己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实际上,判断力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相当的信息收集,很难做出明智的决断,收集了正确的信息,我们就有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更容易认清事情的本质,对给自己准确的定位有重要作用。
举个例子,销售精英小陈跟做电商的海外客户接洽出货细节,客户突然说:“这是我们之间的最后一个订单。”小陈连忙问客户为什么?但客户并不回答。
小陈用自私人手机打电话给客户,对话内容如下。
小陈:“你好,请问你需要购买电烤箱吗?”
客户:“不需要”
小陈:“我们可以提供免费验货服务”
客户:“我现在的供应商也能提供”
小陈:“好的,我们可以在出货前免费为你准备一套产品图片和视频”
客户:“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准备吗”
小陈:“当然。我们会根据你的要求,为你提供合格的图片和视频。你如果不满意,我们可以修改的”
客户:“真的吗.......”
挂了电话,旁边的同事问:“让客户知道你是谁,不是更容易交流吗?”小陈说:“我想收集更多的信息,以便判断客户对我们的服务哪里不满意?”知道客户不满意的地方后,小陈马上让美工拍了一组视频和图片发给客户,客户很满意,很快又问小陈最近有没有新产品了。
小陈通过用陌生号码打电话,收集到了客户对我们“具体哪里不满”的信息,然后以这个信息为基础,做出了满足客户要求的判断,从而把这个棘手的问题顺利解决了。
所以我们要学会发散思维,培养自己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快速的判断周围的事物对自己的影响,正确认清事情的本质,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好的避开巴纳姆效应的陷阱,正确的认识自己。
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总结综上所述,巴纳姆效应的3种表现让我们很容易进入认知不全的怪圈,经常不能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所以职场新人经常会出现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清,职业定位不清的情况,对自己的能力判断出现偏颇,导致过分自大或过分自卑,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代理阴影。
我们再回到开篇提到的小李,他因为总监一句“你这种大大咧咧的性格不适合做设计师,我看你更适合做销售”就放弃了自己读了4年的设计专业,转行做一个完全没有专业基础的销售工作。他并没有勇敢地承认自己粗心大意的缺点,而是选择了转岗来逃避。后来,又因为销售经理的一句“你脸皮不够厚,不适合做销售,你本身又是设计专业的,其实更适合做设计”,又陷入2难。
其实,这都是因为小李没有勇敢的承认自己的不足,过分在意被人对他的评价,不能客观的认识自己,给自己准确的定位造成的。
因此,我们就要学会避免巴纳姆效应的陷阱,充分认识自身的实力,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明确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努力跳出“认知不全”的怪圈,走向职场高光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