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贝贝豆育儿课堂(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分享)
在开始今天的文章之前,不妨听一个身边的真实故事。
朋友家的宝宝是出了名的不爱学习,为了能让孩子的成绩有所进步,朋友特地和孩子约法三章,如果孩子下次能够考60分,朋友就给他20块奖励,如果能够考到70分,就给孩子50块的奖励。
刚开始的时候确实管用,孩子的成绩出现了小范围的上升,可慢慢地,朋友发现宝宝的动力越来越不足,一问才知道孩子是觉得考试提高分数太难了,想要让妈妈将“奖励”提升到100元。
朋友这才意识到,孩子其实并没有真正爱上学习,学习也只不过是为了外因(获得奖励)。
心理学将孩子的这种行为称之为“德西效应”。父母“奖励式育儿”方法的失败,很大程度上都是德西效应导致的。
为啥“越奖励孩子越难管”,德西效应揭示真相,多半是“过度”惹的祸爱德华·德西在进行了多组实验的比较分析之后提出了“德西效应”,他指出,多数父母之所以“越奖励孩子越难管”,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奖励出了问题。
在他看来,父母对孩子的奖励不应该无序且无度的,而是应该有一定的限制,这种限制就是孩子内心最开始的兴趣。
更准确的说法是,孩子内心对于事物最开始的内驱力才是主人,父母施加的外部奖励不能喧宾夺主。
这就在提醒父母,教育孩子时要首先从孩子内心出发,帮助孩子建立内驱力,否则孩子就会被外在的奖励所迷惑,错误地在学习和奖励之间建立联系。
所谓的学习动力最终也只不过是为了奖励所作出的“虚假反应”。
其实不光是学习,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了让孩子朝着自己设定的方向前进,父母都会借助外在奖励,来引导孩子往前走。
这种引导并没有错,可事实上,生活中的许多家长如把握不好外部奖励的“度”,从而一味地在外部奖励上加压,这就相当于饮鸩止渴,在外部奖励的过分刺激下,孩子对事物的原本兴趣也会被奖励所取代。
以至于家长往往会陷入到一个“死循环”:
想让孩子做什么事——为孩子设定过分的奖励——孩子在奖励下有进步,并在奖励和努力之间建立联系——奖励消失或者不能满足,孩子动力消失。
“德西效应”将这种情形称之为外部奖励对内部驱动力的“掩盖效果”:
因为外部奖励给孩子带来的动力更加明显,本应该对事物本身感兴趣的孩子,转而和外部奖励建立了联系。
当这一点反映在学习上时,德西效应就表现为孩子的努力不是真的想获得一个好成绩,而是为了获得足够多的奖励。
于是,情况就变成了这样:
孩子期盼着奖励,父母期盼着结果。
父母和孩子的期望完全没有重合,自然也起不到一开始所设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