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点支撑的原理是什么,五点支撑法正确图解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1-30 06:49:26

图53 正常脊柱与练习太极拳脊柱变化

(肖镇泓、唐彬彬、吴树旭)

57.为什么太极拳运动对于脊柱保健讲究“松胯敛臀,尾闾下沉”?

答:腰在脊柱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由五节腰椎组成的,由尾闾(即下腰部)向上第三节,俗称腰眼,就是指的命门穴。腰是身形变换的关键,是十三势、八种劲使用和变化的总动力,而腰的松空是肢体圆活、灵敏变化的前提,所以松腰又是关键中的关键。不管是“腰隙”还是“腰间”之说,都是说明腰的一种重要状态,那就是腰的空和松,只有腰松开,腰节才能离开,腰椎之间才有间隙,所以松腰才是命意的源头。

杨澄甫太极拳十要中第三条特别提到松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脚才能有力,下盘稳固,虚实的变化皆由腰来转动。要想松腰,必须溜臀,也就是“松胯敛臀”。只有松腰方可进入太极之门,只有溜臀方可进入松腰之门,所以腰只能松,而不能用硬力。

腰胯虽然连在一起,但各有各的作用。腰主转动,以灵活为用,以之带动四肢,这是练柔软的基础;胯以沉稳为主,在灵活的位移中稳定中心。腰胯虽然连在一起却作用不同,功夫稍深者,行拳时主动运用腰胯。四肢的活动只不过是腰胯动作的外在延伸,或称为腰胯动作的表现形式;而功夫浅的人,只见手脚盲动、乱动,不见腰胯的运动规律。

所以,太极拳运动要求锻炼者“松胯敛臀,尾闾下沉”,这样才能很好地进行脊柱保健。

(肖镇泓、唐彬彬、吴树旭)

58.为什么中医整脊治疗根据脊柱圆运动规律进行脊柱保健练功?

答:按照《易经》的理论,宇宙运动的基本规律是圆的规律。四维、八卦、太极图都是圆运动的高度浓缩。《素问》提出脊柱的气血循环用任督流注来解释,脊柱的四维结构,八个活动度都是围绕中轴垂线为轴心运动的四维组合,也就是骶椎,腰椎,胸椎,颈椎,任何一组出现偏离轴心的倾斜,则相邻一组必须反向倾斜,以此维持中轴的平衡,这就是脊柱绕轴心运动的圆运动规律(图54)。生理状态下,颈椎前弯,胸椎后弯,腰椎前弯,骶椎后弯,围绕中轴前后平衡,这也是脊柱圆运动的体现。

五点支撑的原理是什么,五点支撑法正确图解(17)

图54 脊柱各段的形状构成 围绕中轴转动

以宗健脊强身十八式,从颈部到胸部到腰腹部,循序渐进,循环往复,气血流通;各式都围绕脊柱中轴转动,以脊带动全身,行规律圆运动。因此,中医整脊防治疾病是根据圆运动规律进行脊柱保健练功的。

(肖镇泓、唐彬彬、吴树旭)

59.为什么中医整脊治疗根据脊柱圆筒枢纽学说进行脊柱保健练功?

答:传统的中医整脊疗法,如牵引法、悬吊法、旋转法、侧扳法、过伸法、整盆法和屈曲法,至今还为临床广泛应用。这七大中医整脊法有一共同的原理,即医者手法(或牵引器具)通过作用于头颅,胸廓和骨盆而作用于脊柱骨关节,达到调整脊柱关节紊乱、椎曲变异的整脊目的。从体相观察,人体的头颅,胸廓均为椭圆形,骨盆外观结合臀部也呈椭圆形。因此,中医整脊法用物理学观点将头颅、胸廓、骨盆比拟为三个“圆筒”(图55),运动力学通过圆筒作用枢纽关节,再到各椎体关节,整体调整因病理改变而致旋转,倾斜或位移的椎体,以恢复其正常的生理解剖关系。脊柱运动枢纽的研究表明,整脊法是以转扳圆筒(如旋转法、侧扳法、整盆法和屈曲法),或牵吊圆筒(如牵引法、悬吊法)为基础的。

五点支撑的原理是什么,五点支撑法正确图解(18)

图55 脊柱圆筒枢纽学说模式图

根据中医整脊理论创制的《以宗健脊强身十八式》同样可运用圆筒枢纽理论达到脊柱平衡的状态。从颈椎、胸椎、腰椎到骨盆,脊柱练功充分运用旋转法和屈曲法,活动四大圆筒充分松解本区域筋肉,并且通过三大枢纽加强邻近圆筒活动,加强解放各圆筒区域阻力。例如:抱肩转胸式,不仅通过胸椎圆筒的动力解决胸椎肋胸关节、胸椎小关节的紊乱,解决心动过速、胸闷、胃脘胀闷等交感神经病并发症;并且通过颈胸枢纽治疗及预防颈椎椎体紊乱,关节突关节错缝等情况。这都体现出运用圆筒枢纽理论指导脊柱保健练功。

(肖镇泓、唐彬彬、吴树旭)

60.为什么中医整脊治疗根据脊柱轮廓平行四维平衡理论进行脊柱保健练功?

答:脊柱轮廓平行四维平衡理论(图56),是研究脊柱运动力学平衡的重要理论。对脊柱劳损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可解释脊柱颈曲、胸曲、腰曲、骶曲相互影响的临床现象,也是中医“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的上病下应及整脊疗法的力学理论依据。脊柱不稳定导致病变,起因多为附着脊柱之肌肉韧带损伤,因此脊柱轮廓平行四维平衡理论又是“理筋”治疗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腰病治腹的理论依据。

五点支撑的原理是什么,五点支撑法正确图解(19)

图56 脊柱轮廓平行四维平衡理论模式图

以宗健脊强身十八式可以说充分运用了这个理论。特别是第十五式“金鸡独立式”、第十六式“过伸腰肢式”、第十七式“床上起坐式”,通过前后肌肉共同维系腰椎稳定,增加腹内压和增强竖脊肌力量,共同维持腰椎平衡,治疗及预防腰椎椎曲改变、椎间盘及小关节退变。

(肖镇泓、唐彬彬、吴树旭)

上一页12345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