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高晓松说,中国的字里面,佛和僧是两个特殊的字,佛,弗人,不是人,僧,曾人,曾经是人。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但是佛教的发源地印度现在信奉佛教的人却非常少,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
僧人里面也有有钱的,也有穷的,这可能跟他们的派别有关,佛教里面也分不同的教派,基本上有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藏传佛教,西游记里面唐僧就是去学习大乘佛教。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穷和尚跟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怎么样?这里的南海不是说我国的四大海域之一南海,也不是广东的南海,广东有一个南海区,属于佛山市管辖,康有为就出生在广东南海,所以康有为也被称为康南海,中国古代经常用出生地称呼人,比如袁世凯,因为出生在河南项城,因此也被称为袁项城。这里穷和尚要去的南海是指的浙江舟山群岛上的普陀山,传说是观音菩萨的道场。西游记里孙悟空一遇到困难就去找南海找菩萨,也是去的这个地方。
中国有四大道场,山西五台山供奉文殊菩萨, 表大智, 浙江普陀山供奉观音菩萨 表大悲,四川峨眉山供奉普贤菩萨 表大行 ,安徽九华山供奉地藏菩萨 表大愿。
何如,就是如何。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到南海去呢?恃,凭借的意思,有个成语叫有恃无恐,基本和狗仗人势意思差不多。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穷和尚说,一个瓶子一个钵盂就够了。瓶子用来盛水,钵盂用来盛饭。西游记里唐僧用来化斋的是唐王赐给他的紫金钵盂,真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吃,后来这个紫金钵盂送给了如来佛祖那里看守佛经的阿傩、伽叶二尊者。钵盂除了化斋之外还有个作用就是念经的时候敲击,相当于磬的作用。
我最喜欢的一首词是《红楼梦》里面写鲁智深的,很奇怪啊,红楼梦里出现水浒人物,就是薛宝钗他们看戏时候,演的是《醉打山门》,有一首描写鲁智深的《寄生草》-----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不过好像从来没见鲁智深拿着钵盂化斋。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富和尚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买艘船去南海,还没做到呢,你凭什么去呢?估计这个富和尚想坐船沿着长江到浙江吧,《三峡》那篇文言文里说,“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为疾也”,看来坐船顺流之下是很快的。注意这里富和尚又说了一遍“子何恃而往”,和前一句语气完全不一样了,第一次说应该是疑问,这一句就是反问了。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岳阳楼记》中说“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富和尚很惭愧。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陋室铭》里说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南阳诸葛亮住的房子,西蜀杨子云的亭子,都是很简陋的,子云是指的杨雄,他写过一篇《蜀都赋》,非常华丽。
从四川到浙江普陀山,好几千里,富和尚不能去,而穷和尚能去,人们立下志向,难道还不如四川边远地区的和尚吗?
作者的这个口气让人觉得好像很看不起四川的和尚似的。
从整篇文章结构来说,(当然我们这是节选的)先表明观点,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然后讲四川边境贫富两僧想去南海的故事,富者一直想雇船而不能实现,贫者苦行一年而返,点出立志为学这一中心命题。结尾指出,自恃聪明而不学者必败,愚庸者能勤奋学习则必有成就。全篇采用以虚带实,就实论虚的写法,两僧对比,例证生动,观点鲜明。
希望小朋友们通过学习这篇文言文能够明白不要有畏难情绪,只有去做,学习才能学会学好,在学校学习只是人生的很小的一部分很短的一个阶段,一生中都要面对很多事情,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勇敢的去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