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招魂”一词是近代才出现的,那么古代是如何称呼的呢?其实现在说的“招魂”,在古代称为“复”。
在《礼记・檀弓下》中曾讲过一个有关于“复”的故事:“邾娄复之以矢,盖自战于升陉始也。”陈澔注:“鲁僖公二十一年,与邾人战于升陉,鲁地也。邾师虽胜,而死伤者多,军中无衣,复者用矢。”
邾国入侵鲁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将士们也死伤惨重,没有足够的衣服给将士更换,也无法用常礼给将士们招魂,于是只好用战争时所使用的弓箭为将士们招魂。这里的“复”,也是招魂的意思,在现代以及很多电影场景中,均出现过这样一幕。
在《礼记・丧大记》陈澔注中说:“复,始也,升屋招魂也”
复:“当人死后,需要生人爬到屋顶为其招魂”。由此可以得出,我们现在说的“招魂”,古代称为“复”。
我们都知道,“招魂”这一说法具有一定的迷信色彩,那么古人是如何解释这一情况的呢?
《礼记・檀弓下》:“丧礼,哀戚之至也,节哀顺变也,君子念始之者也。复,尽爱之道也,有祷祠之心焉,望反诸幽,求诸鬼神之道也,北面,求诸幽之义也。”
原文的大致意思是:“丧事本就是一件十分悲痛的事,父母突然离开,悲痛的情感是自然流露出的,但是作为子女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所以种种礼节要求子女克制一下自己的情感,去完成自己该完成的事。复:是一种对父母敬爱的方法,表示对父母的孝心。幽灵的归属地在北方,所以向着北方呼喊,希望父母的灵魂去往他该去的地方。”也就是说,在早期“复”也就是“招魂”的意思,是指一种对父母的尽孝方式,以及要求子女从悲伤中走出来,去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事。
“复”,从早期演变至今,在民间逐渐出现了一些变化。民间认为,人在特殊情况时受到惊吓,灵魂会暂时离开躯体,这时的人会出现一些症状,只有把暂时离开的灵魂招回身体才能痊愈。因此很多民间在孩子生病时,到医院医治无效,就会请人未孩子招魂。这一情况,直到现在很多农村依然存在。如果说,民间这种说法真的存在,那么有关灵魂的说法,距今至少也有27000多年的历史,但是却从来没有相关的记载可以证明这种说法的真实性。所以针对这种说法小编个人认为,出现这种说法的原因,可能来自一些捞阴门的人或者小说作者等,为了谋取钱财而编造出来的故事。
总结:通过前文所述,我们知道现在说的“招魂”即是古代说的“复,”但是根据资料记载,并没有任何的特征与征兆能表示真的将魂招来。而根据《礼记》中的记载,出现这种说法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因为在人们心中,人死后,只有灵魂还在躯体中时,才能有转世投胎的机会。二是希望子女能从悲伤中走出来,继续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事,以及继续生活下去。其实从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人死之后的这些事,感觉都是在告诉亲属,死者已经安排妥当,
还请从悲伤中走出,继续自己的生活。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
参考文献:王丽娜主编《中国民俗文化》,薛理勇著《丧葬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