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耳后来当上了晋文公。介子推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主动请赏,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那些追逐荣华富贵之流的鄙夷。介子推于是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
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立即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
晋文公便前往绵山寻访。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奸佞之言,下令在山前山后放火,三面烧山。
大火烧了三天,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仍然见不着。
后来,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骨。
晋文公悲痛万分,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然后安葬遗体。
晋文公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这便是今天“足下”一词的来源也。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素服登山祭奠。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敬重地走到树前,掐下几枝,编了一个圈,戴在头上。
传说,晋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吃寒食。民间认为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
寒食节原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只吃瓜果点心一类的冷食。后来改到清明节的前一天,即为“寒食节”。再后来寒食节又逐渐被清明节所取代。
过节的当天,家家门上插柳枝,烧纸钱,吃冷饭,上山踏青,野外祭祀,头戴用柳条编织的柳冠、柳环等,以纪念介子推。后来,人们也常常在寒食节纪念去世的亲人。
介子推忠君赴义的气节,流芳百世,感人至深。后人不仅以“寒食节”来纪念他,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来祭奠。文人雅士登临题咏、寓兴抒怀,讴歌绵延不绝,贯穿数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