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刚才讲到了大运河和黄河,大运河和黄河还有关系吗?当然有关系,而且关系很大,最后决定了大运河的命运。
(黄河流域示意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现在看一下黄河的流域图,黄河发源于巴彦喀拉山,最后弯弯曲曲地经过了甘肃。黄河不仅仅是一直往东流,黄河九曲十八弯,往东流、往西流、往北流,往东流再往北流,再拐下来往南流,再往东流。但是不管它怎么拐弯,最终的目的就是走向大海。但是黄河走向大海的路线并不是怎么稳定。
到郑州之前,黄河相对稳定,因为前面的路都是在山中间,黄河想改道也不太容易。但到了洛阳、郑州以后,就变成了平原,平原上黄河改道就变得非常容易了。黄河经过了山西和陕北的黄土高原,带来了大量的泥沙,泥沙沉淀会导致黄河的河床不断抬高,变成地上河。一旦黄河发大水,把黄河的堤岸冲掉,黄河就改道了,这就是为什么到了黄河下游,会有那么多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当然还有一些是人为灾难,因为各种原因人为挖开黄河堤岸。
所以,黄河的改道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是大自然,第二是人为的。蒋介石为了挡住日本鬼子的进攻,曾经在花园口把黄河炸开了,结果淹掉了几十万人,最后也没有真正挡住日本人的进攻。这样的事情不仅仅蒋介石做过,古代的时候也有人做过。
今天的黄河到了山东的东营入海了,大家以为古代的时候黄河也是这样的,实际上绝对不是。我们再回到大运河的流经图,我们看到古代的黄河,经过了徐州,到宿迁——刘强东的故乡,到淮阴,当时叫清江、淮安,再沿着淮河东流,黄河夺淮,进入了海洋。所以今天徐州和淮安,还有黄河故道,实际上是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从淮安到徐州的大运河,用的是黄河河道,到了徐州,接上泗水,泗水流、汴水流的泗水,再一直往北到临清,这就是大运河的取直工程。
(大运河徐州到淮安,实际上曾经是黄河的一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后来黄河怎么又不在徐州了呢?我们看这张黄河下游河道变化图,能够看到黄河的变化。黄河到了下游以后,它跟长江不一样。长江的水相对比较清,我小时候就在长江边上生活,尽管长江有发大水的时候,但不像黄河一样,堤岸被冲毁以后四处蔓延。黄河是地上河,一旦什么地方决堤以后,黄河的水就再也回不去了,前面的河道就作废了,黄河就肆无忌惮地流向华北平原,北面决堤往北流,南面决堤往南流,这样就会不断的改道。
(黄河夺淮和黄河改道:今天的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境内,地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是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而成。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从古代开始,这些深红色、浅红色就是黄河改道的证据。从最早公元前602年,黄河从郑州向北,一直差不多到天津这个地方才入海,从地图上,你能够看到各种黄河改道。后来到了南宋的时候,黄河夺淮,这条道部分意义是人为产生的。当时在南宋初期,为了挡住金朝人的进攻,就在开封边上把黄河给挖开了,直接导致黄河第一次夺淮。黄河后来有改了几次道,黄河夺淮一直持续到了1855年。1855年开始,改成了今天的黄河河道。这条黑色的线,就是今天的黄河河道。
刚才提到了南宋为了挡住金军,挖开黄河的事情。在1128年,当时的汴京,今天的开封还在南宋手里,所以守将杜冲眼看金国大兵压境,就决黄河由泗入淮,以阻金兵。结果就在今天的滑县那一带扒开了黄河,黄河漫灌,淹死了百姓二十万,上百万人受灾。最大的影响就是让黄河的河道南流改道,后来几百年基本固定下来了夺淮入海,持续了七百多年。一直到1855年的时候,在河南的兰考,北堤决口,黄河复流北上,一直到今天东营这个地方入海。当时在河北和山东境内有一条大清河,黄河把大清河给并进去了,变成了今天的黄河河道。当然今天的黄河河道已经不会随便改变方向了,原因是现代加固堤岸的能力、抗洪防险的能力大大加强了。
今天我们在济南的北面能够看到黄河,但是,原来黄河跟济南没有什么关系,离开济南很远。在古代,打仗的时候动不动就扒黄河,南宋扒黄河淹了金兵,金朝又扒了黄河淹了元军,元朝又扒黄河淹了明军,到了蒋介石还扒开黄河淹日军,扒来扒去最倒霉的还是老百姓。但是不管怎么样,1855年的时候,最后黄河决堤所产生新的河道一直用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