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北京段图,京杭大运河起点在北京什么位置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2-06 21:51:46

刚才讲到,元朝开凿大运河,有两个人比较重要,一个是忽必烈,一个是郭守敬。从1281年开始到1293年,元世祖忽必烈以郭守敬为总设计师,重新修建大运河,缩短了900多公里的路程,使整个南方物资运到北京变得非常容易。1291年开凿了通州到北京城的通惠河后,南北大运河真正全线贯通,杭州的物资可以不下船,一直运到北京城里的积水潭。

京杭大运河北京段图,京杭大运河起点在北京什么位置(25)

(忽必烈像)

有这样一个说法,说忽必烈在1279年把南宋灭了,这时候像文天祥这样的人忠君爱国,誓不投降,郭守敬也是一个汉人,怎么就帮着忽必烈建立元朝呢?其实,这是一个历史背景问题。大家知道在北宋、南宋时期,中国就从来没有真正统一成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在北宋前期是契丹的辽朝,今天的北京当时还在辽朝的手中,一直到河北的定州那一带,苏东坡还到定州当过太守。定州往北,是当时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后来,金国打败辽朝,入侵北宋,黄河以北几乎全部变成了金朝的领土。

京杭大运河北京段图,京杭大运河起点在北京什么位置(26)

(郭守敬)

郭守敬出生在今天河北的邢台,河北的邢台毫无疑问当时是金朝的一部分。所以从郭守敬出生开始,他就已经生活在当时金国人所统治的朝代,换成蒙古人统治几乎是没有感觉的,反正都是少数民族管理汉人。所以忽必烈这样的人统一了中国,用雄才大略帮助帝国来建设基础设施,使老百姓的生活能变得更好,对郭守敬来说贡献力量是毫无问题的。所以今天有人说郭守敬没有节气,帮助忽必烈建设,怎么不像当时蒙古把南宋灭掉后,文天祥那样的壮士一样宁死不屈呢?其实他根本不需要屈,因为他从小到大就生活在北方的环境中,中国的北方那个时候,已经有两百年,是被草原民族统治的。

忽必烈是元朝的创建者,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他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是成吉思汗儿子拖雷的第四个儿子。拖雷很厉害,他的大儿子蒙哥当了元宪宗,当时已经叫元朝了,但定都并没有在北京。蒙哥死掉后,忽必烈为了抢夺皇位,就从打南宋的前线跑回来,同他的同母弟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最后忽必烈夺取了汗位。1267年,把首都移到北京,当时叫大都。原来的国都叫上都,在今天内蒙古锡林郭勒那一带,变成了元朝的夏都,一到夏天,元朝整个班子就到草原去办公了。1274年,当他把自己的弟弟阿里不哥消灭掉、摆平内斗以后,就开始重新进行征服南宋的工作,用了差不多四年的时间,攻陷了南宋的首都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在1279年完成今天中国的统一工作。

到了北京,忽必烈突然发现物资不够用,就想起来要建大运河这件事情,和郭守敬商量要建大运河,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差不多1281年。为什么是那个年代呢?因为在征服南宋之前,南方所有的物资是在南宋手里的,也就是说,元朝只是在北方,这样它就没有那种强烈的需求要有这样一条河,把物资运送到北京,但是当整个南宋变成了元朝的一部分,毫无疑问南方丰富的物资物产,就要运到北京来了。所以,这时候才有了要开挖京杭大运河的概念。

郭守敬在当时很有名了。他在1264年,就是元朝还没有真正打下南方之前,就已经变成了都水少监,刚才我们讲到开挖金口河连接永定河,运送西山的木石建设大都的事情,就是郭守敬*。

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在古代的时候,北京的西山、还有永定河西面的西山那一带,有非常巨大的原始森林,元朝决定要在北京建大都,需要大量的木材,就是从西山采伐的。所以当时流传一句话:“西山兀,大都出。”北京今天的白塔寺,就是元朝的时候建的,用掉了5万多根木头。大家想想,要建设整个的大都,要用多少木头?这个木头从什么地方来呢?有很多来自于北京的西山,西山的那些大木头怎么样扛到北京呢?很难扛,当时忽必烈就让郭守敬把金口河打开,打开以后把永定河的水引过来,把木料放在水中,一直把木料漂流到元大都建设的城下,这就是金口河引永定河的河水运西山的木石来到大都的工程。所以,郭守敬很早就参与了元朝首都的建设。

后来忽必烈要挖京杭大运河,郭守敬就勘察了泗水、卫河等水道,做了京杭大运河取直的方案。一直到了1291年,在北京又打通了通惠河,让大运河一直进入到北京,进入到今天的什刹海和积水潭,这样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

京杭大运河北京段图,京杭大运河起点在北京什么位置(27)

(郭守敬纪念馆)

这就是这两个人在京杭大运河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忽必烈和郭守敬。今天到积水潭也就是后海的边上,可以看到有一个纪念馆,叫郭守敬纪念馆,里面展示了郭守敬的平生功绩和成就,在天文学方面以及在水利方面的贡献。

京杭大运河北京段图,京杭大运河起点在北京什么位置(28)

上一页34567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