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即位后,让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来自广川县的董仲舒应召而来,他的“天人三策”引起了汉武帝的重视。与此同时,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武帝对此表示赞同,从而奠定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然而,董仲舒的仕途却很不顺利,还被迫称病辞官。那么,董仲舒为何会有这样的境遇呢?
一、一鸣惊人
公元前179年,董仲舒出生于广川县,他自幼喜欢读书,“少治《春秋》”。汉景帝在位时期,董仲舒就已经颇有名气了,他在担任博士的同时,“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甚至许多学生都没有见过他的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另外,董仲舒的行为举止非常得体,因此受到了广大学子们的推崇。
汉武帝即位后,向董仲舒提出了三个问题,董仲舒一一作出了解答,这就是著名的“天人三策”。在这些对策中,董仲舒明确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还进一步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另外他还提议建立太学。汉武帝非常高兴,全部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并且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
二、遭人陷害
江都王刘易是汉武帝的异母兄,“素骄,好勇”,是个十分骄横的王爷。董仲舒到任后,“以礼谊匡正”,因此江都王对董仲舒非常敬重,经常采纳他的建议,表现地十分规矩。在担任江都相期间,董仲舒经常利用“《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进行了不少祈雨止涝的活动,“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
当时,高庙、长陵高园殿发生了火灾,董仲舒利用居家的机会,“著灾异之记”。当时,董仲舒刚刚写完草稿,还没有呈给皇帝,恰好被前来拜访的主父偃发现。主父偃对董仲舒非常嫉妒,于是偷走了这篇草稿,呈给了汉武帝。但是,董仲舒的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大愚”。所以汉武帝很生气,“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
三、称病辞官
自此之后,董仲舒“不敢复言灾异”。过了十年的时间,汉武帝又想起了董仲舒。然而,此时在朝中担任丞相的是公孙弘,此人的学问不及董仲舒,人品也很差,他为了迫害董仲舒,极力推荐董仲舒担任胶西相。胶西王刘端也是汉武帝的兄长,为人更加骄横,且害死了许多二千石的官员,公孙弘明显是想要借刀*人。
汉武帝同意了公孙弘的提议,于是任命董仲舒为胶西相。胶西王虽然残暴,但久闻董仲舒的大名,所以不敢放肆,“亦善待之”。此时的董仲舒也明白了官场的险恶,他担心时间长了会获罪,于是以生病为由辞去了官职。董仲舒回到家乡后,没有置办产业,一直以教书为生。公元前104年,董仲舒病死于家中,终年七十五岁。
参考资料:1.《史记》;2.《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