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炒米视角
在《大明王朝1566》里,严世蕃的形象比较单一,为人急躁;权谋手段、对“人”对“势”的认识,远不及其父严嵩。
这和《明实录》以及《明朝那些事儿》里的严世蕃相去甚远。
在此前的故事里,严世蕃绝对是个奇才,智商之高,无出其右。严嵩得以辅国20余载,皆拜他所赐。
嘉靖晚年大搞神秘主义,凡事皆用“青词”传达圣意,一时间朝野内外,风行青词,人人皆琢磨圣意。但每猜必中,无人可与严世蕃比肩。每遇众人不解的旨意,严嵩都会说,“待我与小儿商议,再作定夺。”
因而严世蕃被徐阶设计扳倒后,严嵩总无法会得嘉靖之意,从而迅速失势。
《大明王朝1566》里严世蕃由于角色的设置,他更像是一个依附父势,骄纵跋扈的二代形象。
在剧中,严世蕃给人的第一印象,不是史料和小说中,那种荒淫无度的形象,而是一个做事操切,咄咄逼人,喜欢把人逼到墙角,把事做绝的形象。
很多时候甚至出现了智商不在线的状态。但是这是因为这个人物在该剧中,所处的角色要求如此,并非是编剧和演员水平不到位的问题。
严世蕃在剧中,不是没有智商,而是他只能表现出属于他那个层面的智商。
在御前财政会议中,严世蕃是严党的马前卒,和他唱对台戏的是张居正。而张居正在“清流”中同样属于马前卒的角色。
但是在议兵部虚设了10艘战船的账目时,严世蕃的智商相当在线,面对张居正的质疑,他先是把其中3艘船的用处往修宫殿运木料上带,剩下的顺便往船舶司上扯,把司礼监扯了进来,结果逼着吕方出面调解核销;
到了工部的账巨大,实在无法核销的时候。他干脆叫起了冤,说自己为皇上吃苦受累都不算什么;直接给高拱、张居正是周云逸的后台的大帽子,下的都是死手,用的都是*招,结果逼着嘉靖出面和稀泥。
这些都见证了严世蕃的智商,只是这个智商的格局在于达到“把帐做平”的目的而已。
在剧中,形势比人强,不是谁的智商更高,而是每个人所处的格局不一样。剧中没有一个省油的灯,包括清流在内。
严世蕃做事操切,咄咄逼人,不是智商不够,“为官三思”,他本质上并非不懂,只是本质上是因为他上了这条贼船,没有任何退路。
的确因为帮嘉靖提供私人服务,他获得了很多现实的利益。但是同时他也为清流、为青史所不容。
改稻为桑的时候,胡宗宪的一封奏疏,让严世蕃暴跳如雷。在严世蕃眼里胡宗宪不能为己任用,然而他很快便想到了“毁堤淹田”。而且想到了如何避开胡宗宪的干扰,利用郑必昌、何茂才绕过胡宗宪,去唆使马宁远等人放水毁堤。他懂得利用人性,通过利益去驱使他人。
这是没智商的表现么?显然不是,这本质上是格局的问题。
在剧中,严世蕃是负责具体的操作的,而严嵩才是严党的谋主;而嘉靖更是整个局面的布控者。所以严世蕃自然不能脱离他的格局,去展示他的聪明。
在剧中,严世蕃把“清流”当作自己的敌人,认为只要搞掉清流,自己就可以为所欲为。然而清流恰恰就是嘉靖制约严党的手段之一。
最后严嵩没有死,吕方全身而退,连杨金水也逃出生天,唯独严世蕃死了。
在正史中,他是因为过于聪明,导致了徐阶隐忍20年,偶然得了机会,必须除之以绝后患。而在《大明王朝1566》里,严世蕃还是格局差了些,没有退路,才会死掉。各有各的解读,各有各的精彩。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