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小伙伴说菠萝的种植技术是台湾传到大陆来的,然后媒体就这样做了采访,写作业之余我就顺手扒拉了一下菠萝的历史。
菠萝原产于南美洲巴西、巴拉圭的亚马逊河流域一带,16世纪从巴西传入中国。传入路径可能通过东南亚向北传入,也可能是由葡萄牙人直接从澳门等殖民地带入中国并种植。总之菠萝肯定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水果之一。世界上菠萝种植广泛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目前约有90个国家和地区种植菠萝,有卡因类、西班牙类、皇后类、波多黎各类等。
有人说菠萝因尖端有绿叶似凤尾,故又名凤梨。但更为流行的说法是,起初觉得跟菠萝蜜很像,所以称之为“番菠萝蜜”,后来简称“菠萝”,潮汕地区称之为番梨,闽南地区叫之“旺梨“或“王梨“ (ông-lâi), “凤梨“应该是潮汕话或者闽南话的谐音。菠萝有70多个品种,为岭南四大果之一,比较多见的有无刺卡因、巴厘、神湾、土种、粤脆(57-236)、台农4号(剥粒菠萝)、台农16、台农17、台农20等品种。大陆最常吃到台湾凤梨只是台农17,台农4号引种广西后偏酸,所以就不再种植。
凤梨其实就是一种大菠萝
依照《本草纲目》记载,学者推断菠萝在1560年前后传入中国,但通常认为《本草纲目》中记载的可能只是我国沿海所产的露兜科的露兜。在1664年后我国才有了对菠萝较为准确的记录。因此不管怎么说,菠萝输入我国的时间不会早于明代后期。
《植物名实图考》是清朝道光年间学者吴其濬所写的古代植物学专著,全书38卷,记载植物1714种,遍及当今中国19个省区,分植物为谷、蔬、山草、隰(xí:低湿地)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群芳、果、木12类。其中卷三十一中说:“露兜子产广东,一名波罗,生山野间,实如萝卜,上生叶一簇,尖长深齿,味、色、香具佳……又名番娄子,形如兰,叶密长大,抽茎结子,其叶去皮存筋,即波罗麻布也。果熟金黄色,皮坚如鱼鳞状,去皮食肉,香甜无渣,六月熟。”这里的露兜子就是就是菠萝了,大概是最早单独将菠萝称其为“波罗“的记载。《植物名实图考》在国内外的影响广泛,现代植物分类学者在为植物定中文名时往往会以此书为参考的依据。
凤梨在台湾种植多,什么时候菠萝被到台湾的时间还需要考究一番,我认为可能在明末清初时期,那时候因多种历史原因,闽南厦漳泉地区人口大量移民台湾开垦拓荒。
台湾物产分布图
因东印度公司的约翰·尼霍夫出版的《东印度公司到大清国的出使》的图书,菠萝阴差阳错地成为代表中国建筑风格的典型元素,甚至成为东方古国富饶、神秘的象征,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宝顶竟被形容成菠萝的形状。因为这个美丽的误会,欧洲销往中国的很多产品的顶端就被装饰成菠萝的形状。更有趣的是,中国匠人以为菠萝是西方本土流行的装饰图案,于是广东仿制的钟表顶端或者四角也出现了菠萝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