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记碑
离开“冯若愚祠堂”向下走时,见院门两侧挂着一副篆书对联:海日已照琅琊山;泉声如听醉翁操。“醉翁操”是什么操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百家讲坛》介绍了“醉翁操”的来历。五年以后,欧阳修早已卸任滁州知州,调任颍州知州了。当时有位太常博士、音乐家沈遵看到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专程来到滁州琅琊山,倾听飞瀑的流淌,鸟儿的鸣唱,在溪水边席地而坐,谱琴曲一首,名曰《醉翁操》(又名《醉翁吟三叠》)。又过了五年,位居翰林学士高位的欧阳修奉命出使契丹,途中巧遇沈遵。当晚,两人畅饮至深夜,沈遵即席抚琴一曲《醉翁操》,欧阳修听后非常感动,立刻为该曲填词,名曰《醉翁吟》。此后又过了30多年,欧阳修和沈遵都作古了。当时庐山有一位道士,名叫崔闲,他也精通音律,非常喜欢《醉翁操》,专门邀请苏轼为这首曲子填词,广为传唱。康震先生还说,《醉翁亭记》写成后,最忙的不是欧阳修,而是琅琊山的僧人。为什么呢?《醉翁亭记》全文刻在石碑上,这可了不得了,前来欣赏的人越来越多,欣赏过了还要拓几张拓本带走。前来要拓本的人太多了,结果寺庙里用来做拓包的毛毡都用光了,不得已,僧人只好将垫在床铺下面的毛毡拿出来制作拓包。更有甚者,有的商人看到《醉翁亭记》如此受欢迎,就随身带着《醉翁亭记》的拓本走,到了关卡,要交税的时候,就给税官送一本《醉翁亭记》拓本,就可以过关了。这说明什么情况?当然是欧阳修的文章写得好,然而更重要的还是欧阳修在当时读书人,以及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与声誉。
“醉翁操”对联
醉翁亭景区建有山坡上,我们在里面踏着台阶,忽高忽低,穿门过户,景色可谓目不暇接,见过芭蕉掩映的“意在亭”,又欣赏了池塘中央的“影香亭”,接着又到三面砌墙的“古泉亭”,古泉亭门前有棵古梅,石头上刻着“欧阳修手植梅”几个字。也有人说,宋梅已经枯死了,现在的梅树是明代补种的。明朝到现在已经五六百年了,也算得上古梅啦!
意在亭
影香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