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这个节日起源于古代先秦时期,是当时人们对于月亮的崇拜和祭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秋节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民俗特色的节日,不仅成了一个阖家团圆的象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要载体。
金风送爽,桂花飘香,中秋佳节,对着天空中的明月,如此美景,更能勾起离家游子的思乡之情,古诗词中也不乏望月思人的经典之作。今天要分享的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作者写出了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图。
02诗与译文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03诗文赏析王建,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
出身寒微,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中进士,晚年为陕州司马,又从军塞上。
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所作《宫词》一百首颇有名。有《王司马集》。
这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整首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意境幽远,情思深长。
首句“中庭地白树栖鸦”不着痕迹地写出了夜的静,月的白。
“中庭地白”与李白诗“床前明月光”相似,写出了庭院中铺满了如银的月色,周围的树上,有栖息在上面的乌鸦。月色如水倾泻,周遭林鸟静默,如此一幅静谧秋夜图用寥寥几字展现了出来。这一句以静衬动,突显了整个庭院的宁静和安详。
次句“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进一步写月夜的静谧。
在万籁俱寂的中秋之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身边有丝丝寒意,轻轻袭来,还可闻到淡淡的桂花清香,扑鼻而来,不觉联想到传说中的嫦娥奔月,思念之情油然而来,也顺理成章地引出了后面两句。
“今夜月明人尽望”诗人以全景式的描写将画面推向了更广阔的空间,由自己想到他人,由赏月升华到思人。
在这中秋之夜,明亮的月光洒满了大地,人们无一不在仰望这片宁静的夜空。通过“人尽望”这一动作,将人们在中秋节渴望团聚的心情与思念亲人朋友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有了“人尽望”,便有了作者的疑问:“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以不确定的语气提出一个问题:那满腔的秋思会落在谁家呢?这种不确定性正是此诗的魅力所在。它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去感受这深深的秋思和复杂的情感。
作者在思谁是很明确的,可其他人呢?天下离人千千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绵延天涯,作者说“秋思落谁家”,其实也是在说“秋思”的浩渺无边,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这也切合了前面的“人尽望”,将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整首诗歌在结构上,先以沉静的笔法描绘出月夜庭院的寂静;再以委婉的抒情手法表达对友人的思念;最后以反问的方式使诗歌跌宕起伏,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描述(最多18字)
04结语
这首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从“寄”字就可以看出诗人是想念远方的友人杜郎中。
在秋夜的寂静之中,诗人寓情于景,通过描绘庭院月夜的美景,将深沉的思念之情融入这美丽的月色之中。抬头望月,感秋之意,怀人之情,都化作了作者的轻声呢喃:“不知秋思落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