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司马懿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托孤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魏明帝临终时,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控制京都洛阳。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
七、曹爽
曹爽是三国时期曹魏权臣,大司马曹真的长子。公元239年(景初三年),魏明帝曹叡病危,拜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与司马懿并为托孤大臣。少帝曹芳即位之后加侍中,改封武安侯。公元249年(正始十年)正月甲午(初六)日(2月5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解除曹爽大将军的职务。不久,曹爽被屠灭三族。
八、诸葛恪
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逊,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军诸葛瑾的长子。赤乌八年(245年)丞相陆逊病逝,诸葛恪升任大将军并代领其兵。神凤元年(252年)孙权病危时,在孙峻的力荐下,将诸葛恪任命为托孤大臣之首。孙亮即位后受封太傅。开始掌握吴国大权。建兴二年(253年)十月,同为托孤大臣的孙峻暗中联合吴主孙亮,将诸葛恪及其死党以赴宴为名诱入宫中,在宴会上将诸葛恪*害,时年五十一岁。
九、孙弘
孙弘(?—252年),,扬州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鲁王孙霸与太子孙和各植党羽,孙弘即依附孙霸。孙权病笃,而太子年少,于是以孙弘领少傅。孙权临终,召他与诸葛恪、孙峻等嘱以后事,孙弘与诸葛恪同为顾命大臣。孙权死后,孙弘因素来与诸葛恪不和,故而隐瞒了孙权的死讯,欲矫诏除掉诸葛恪,被孙峻告发。后诸葛恪请孙弘议事,于座中将其诛*。
十、滕胤
滕胤仪表堂堂,后娶公主为妻。孙亮继位后,出任太常、卫将军。诸葛恪被*后,群臣推举滕胤为司徒,但遭权臣孙峻党羽所阻挠,滕胤也有意避嫌,最终只晋爵高密侯。
孙峻死后,由其堂弟孙綝执掌大权。滕胤的连襟、骠骑将军吕据联系北伐前线诸将推举滕胤为相,希望分割孙綝权力,但并未成功,滕胤被改任大司马,镇守武昌。不久,滕胤与吕据密谋推翻孙綝,因计划泄露而被*,惨遭灭族。
十一、吕据
吕据(?-256年),字世议,汝南细阳(今安徽太和)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大司马吕范的次子。黄武七年(228年),吕范去世,吕据袭封南昌侯爵位,拜安军中郎将。太平元年(256年),吕据率军攻打魏国,途中孙峻已死,孙綝掌权。大怒之下率军返回,意图废除孙綝。孙綝得知后,命文钦、孙宪率兵迎击吕据。吕据自*,夷三族。
十二、孙峻
孙峻骁勇果敢,精明强干,初任武卫都尉兼侍中,孙权病危时。联合诸葛恪共受遗诏,选为辅政大臣。会稽王孙亮即位,升任武卫将军,册封都乡侯。设计诛*太傅诸葛恪,开始掌握吴国大权,拜丞相、大将军,册封富春县侯。太平元年(256年),孙峻跟随文钦征伐魏国,因病去世,时年三十八岁,托付于堂弟孙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