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_ 长安、洛阳地理位置示意图
在发现汴梁无险可依之后,就彻底放弃恢复北宋旧都的打算。朱标重点勘察了长安与洛阳两地,这两地也是自古以来王朝定都的青睐之地。由于朱元璋本人更加青睐于长安,因此朱标对长安进行了多次勘察。最后于洪武二十四年,朱标由长安返回应天府后就一病不起,在卧病期间,朱标还是认真的给老父皇写了一份都城选址考察报告,报告中朱标本人更加倾向于洛阳而非长安。但是,随着次年朱标的病逝,朱元璋已经无心关注与办理迁都事宜。迁都之事暂且告一段落。
此外,在派遣朱标外出勘察之前,朱元璋还有意定都在自己的家乡凤阳。但是,由于凤阳的地理位置太差,每十年就极可能遭受一次重大自然灾害,最终不得已而弃之。尽管凤阳成不了大明王朝的首都,但朱元璋还是把这里定为中都,并且在此大兴土木,一度辉煌。可惜,凤阳的辉煌仅是昙花一现,随着朱元璋的去世,中都也就被彻底抛弃了。
上图_ 朱棣(1360-1424),即明成祖,永乐皇帝
-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
我们普遍认为朱棣之所以会迁都北平,是因为这里他为藩王时的封地,更加容易瓦解建文帝的统治残余势力,而实际上这只是他迁都的原因之一。而更为重要的迁都原因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尤其是蒙古人的南下。
自己的靖难是成功了,那么接下来的统治重点之一就是,尽可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发生,所以朱棣极大程度地削弱与限制藩王的军事能力与政治自由。因此,太祖时代的“天子守国门”体系,在成祖时期被完全推翻,同时更是把曾经主要镇守边关的藩王迁往内地,如宁王朱权,就由大宁口迁往南昌。而大宁口封地也因为靖难时,蒙古朵颜三卫的鼎力相助而赠予之。不得不说,大明王朝又失去了一块天然屏障。
上图_ 明清时期天津兴旺的运河漕运
如此北边边防的极度空虚,让朱棣不得不坐镇北方。而北平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帝王之都和自己地盘等历史背景,自然成为朱棣迁都的首选。此后朱棣更是凭借着北平的地理优势,大举出兵关外,将大明王朝的版图,在东北关外,向北延伸了一大块。
然而,定都顺天府照比应天府有一个极大的劣势,那就是首都的粮食补给成本要高太多。现今华北平原是我国粮食重要产地,但在明清时期,顺天府(北京)的粮食补给,必须从南方调配供应,而补给的物流运输首选漕运。而应天府仅需从周边取粮即可,着实比顺天府便捷太多。同时漕运不但成本极高,更致命的是,一旦遇到干旱少雨,漕运是步履维艰,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整个明清时代。
上图_ 朱高炽(1378年-1425年),即明仁宗
- 明仁宗打算还都应天府
明仁宗朱高炽虽然仅在位十个月,但他确是一位大明朝少有的务实皇帝。在仁宗身上,似乎看不到一点其父好大喜功的影子。仁宗清楚自己既然没有太多“开源”的本事,那就主导“节流”,显然还都应天府就是必要的“节流”举措。
所以,仁宗皇帝一边命太子朱瞻基在应天府监国,自己则在顺天府主推还都事宜。但是,谁也没想到仁宗皇帝会突然在顺天府去世,还都事宜就此又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