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最后的赢家是刘邦,这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都把项羽列入了帝王规格的《本纪》中来记述,对这个失败英雄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深切的仰慕。在后世文人墨客的笔下,项羽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被深切同情和热烈赞颂的,如李清照《夏日绝句》中就写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提到项羽就不免会提到刘邦,对于刘邦很多人就不那么友好了,如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阮籍在游历楚汉之争的主战场广武时就曾经写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那么项羽这样顶天立地的英雄,为什么会在楚汉之争中失败呢?这些文人墨客没有告诉我们答案,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史记》去探究一下项羽失败的真正原因。
天真:无拘无束,率性而为。让我们从项羽的少年时代开始说起,在这个学习的年纪,项羽在叔父项梁得到关注下学习了不少本领,但是他性格上的特点也暴露无遗。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少年时,作为楚国的贵族,在叔父项梁的安排下开始读书,项梁让项羽读书,主要目的除了提升个人修养之外,在秦朝以法治国的政治背景下,还可以靠此获取官职,因为要记住法律条文就得识字,但是项羽没有坚持下去就放弃了。后来改做学剑,因为项氏世世代代在楚国做将军,将门之后学剑可以说是必修课。开始的时候,项羽很有兴趣,进步也很快,但是不久以后就失去了兴趣,因此也没有坚持下去。对项羽的这种表现,对项羽寄予厚望的项梁很生气,他质问项羽为什么这么没有定性,不能坚持学习。
对于叔父的指责和诘难,项羽振振有词,他并不认为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妥之处。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说:“读书识字,只要能认识并写出名字就已经足够了,不用深入研究;学习剑术,再强悍也不过是用来对付一个人的技术,也没有什么值得学习的;我要学,就要学习可以匹敌万人的本领。”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史记·项羽本纪》
项梁听了项羽的话,便开始传授项羽兵书战策,项羽开始的时候学的很用心,但是时间长了以后,又不愿意继续深入学下去了。
我们发现项羽和我们大多数人很像,对很多事情开始的时候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开始学习之后又不能坚持下去,大多数半途而废,这不正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状态吗?项羽作为楚国将门之后,其身上承载着家族使命,就像留侯张良一样,从韩国被秦灭亡开始,从他的内心深处就已经下定决心,把灭秦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那么项羽有这个想法吗?显然他对家族传承并不太看重,他看重的更多是性情上的自由,他不喜欢受任何约束和教导,学什么全看自己的一时之喜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