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在巨鹿之战发生之前,并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规划,他对生命也没什么眷恋,只是在强烈复仇意志的引导下行动,生死对他来讲都是一样,他不需要激励,而生命里自然就可以迸发无穷的力量。所谓的破釜沉舟是用绝境激发将士们求生的本能,当将士们面临死亡的那一刹那,就没有任何顾忌,迸发出了无限的生命激情,于是爽快淋漓地打赢了这场看似不可能获胜的战争。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史记·项羽本纪》
战斗中的楚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彻底摧垮了秦军的精神,他们的生命绽发出了耀眼的光芒,这巨大的生命激情是令人畏惧的。所以胆战心惊的并不仅仅是秦军,连前来救赵的各路诸侯们,也忐忑不已心惊胆战。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史记·项羽本纪》
这些势利小人,他们不过是些见利忘义之徒,都想坐观楚秦成败,而从中渔利。面对如此绽放生命光芒的楚军,他们不仅自惭形秽,也被项羽的气象和威势所震慑,一个个颤栗而不知所措。到了项羽召见他们的时候,他们一个个都用膝盖前行,低着头不敢看项羽,卑躬屈膝的奴才相,让人不仅心生厌恶。
矛盾:妇人之仁,残忍好*。击败了秦军之后,项羽的性格又体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表现,对于秦军主帅,张涵这个曾经击破相良的部队并*害自己叔父的人,可以说和项羽之间有国恨家仇,但章邯投降后见到项羽痛哭流涕诉说自己受到赵高的人排挤的委屈,向羽因此不仅没有*张海,还立刻立章邯为雍王给了他相当高的地位和待遇。
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史记·项羽本纪》
而对于秦军投降的二十万人,项羽就没有这么仁慈,因为认为这些降卒不好控制,而采取了十分极端的做法,在新安城南将二十万秦军全部坑*。
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对待章邯和对待秦军降卒的做法截然不同,前者太与仁慈,可以说是妇人之仁,而后者又太过残酷,可以说是*人魔王。这看起来十分矛盾,似乎不应该出在一个人身上,而实际上,如果从项羽的性格特征来考虑就不难理解,左右项羽作出决定的正是他自己强烈的意志。
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史记·项羽本纪》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章邯尽管和自己有国恨家仇,但他既然已经投降向我屈服,那么所有的仇恨都可以烟消云散,而对于委托受委屈的章邯,项羽真心的同情,有了心心相惜之感,他此刻已经没有了一丝的仇恨。相反对于那些口有怨言的秦国降卒,哪怕有丝毫的阻碍,项羽也会不遗余力地将他们扫除干净,至于有没有其他更合理的办法来解决秦国降卒的问题,项羽根本就没考虑过。可以说项羽在政治上是比较幼稚的,但这实际上和政治也没有关系,只是项羽个人意志的本能冲动,他喜欢随性而为,简单直接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和刘邦截然不同。
力与谋:项羽与刘邦的终极对决。项羽到了函谷关口,发现函谷关口有兵把守,不让他进入,这可把项羽气坏了。他让英布攻破了函谷关后,随后进入函谷关,驻扎在戏西。
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史记·项羽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