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候,范增看出刘邦这个市井之徒约法三章,已经不在意眼前之利而是志在天下,于是他建议项羽要立刻除掉刘邦,以绝后患。项羽这时候也在气头上,便打算把刘邦给收拾了以儆效尤,项羽做出这个决定倒不是因为刘邦有什么天子气,而是对刘邦把着函谷关不让自己进有怨气,从本质上来讲还是性格使然。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史记·项羽本纪》
刘邦是如何摆脱危机的呢?他通过拉拢了项伯,借项伯之口说这是误会,必然有小人在中间挑拨离间,项伯用道义的理由,把项羽牢牢的套住,说刘邦立有大功,属于灭秦的有功之人,不如善待于他。对于项伯的说辞,项羽的反应是什么呢?项羽同意了项伯的说辞,那个信誓旦旦要把刘邦收拾的项羽不见了,项羽似乎又恢复了理智,发生这个变化的原因,就是因为项羽的情绪已经平复了下来。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史记·项羽本纪》
第二天刘邦便来到鸿门,主动向项羽承认错误,表示两人之间有误会,这都是由于小人从中作祟,两个人还是好兄弟。尽管刘邦的做法瞒不过范增这样的智者,但却足以解除项羽由于意志受阻所感到的不快和戒备。在项羽看来,刘邦是一个被人误解而值得同情的人,所以他开口就说:“这件事不是我想这样做,是您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到这里来干什么?”结果鸿门宴之后,刘邦回到军营之中立刻就*了曹无伤这个吃里扒外的叛徒,根除了身边的隐患。
既然是兄弟就要开怀畅饮,此时的项羽对友邦已经没有了憎恨之心,对于范增的暗示佯装不见,对于樊哙的指责,项羽不是害怕而是感到了内疚,因此他默不作声。而后来刘邦假借上厕所的机会逃脱,进一步展示了刘邦的懦弱,对于这样一个贪生怕死的人,项羽是没有什么兴趣的,这更加消除了项羽内心的疑惑。项羽并不是仁慈,而缺少了*死刘邦的理由,当他的动机消失的时候,他不仅没有了*死刘邦的念头,内心反而有了一丝对刘邦的愧疚之情。说的直接一点,就是项羽在政治斗争中表现的十分幼稚,因此范增才生气的说出了:“竖子不足与谋。”对项羽的表现,范增是十分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