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到了,大家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围坐在一起打边炉吃火锅,喝酒,聊天。当有人问道要什么汤料锅底,很多人不假思索地就点“清补凉”了。
大妈们自己在家煲汤一般也都喜欢在市场买一点“清补凉”的汤料,随时备用。“清补凉”汤料一时间真的很受欢迎。
那么,我们能否自己动手亲自配一点"清补凉"汤料呢?如何配方才会更加“合理”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正宗的“清补凉”被被人们誉为“舌尖上的清凉”。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称之为为:“椰树之上采琼浆,捧来一碗白玉香。”“清补凉”原是粤港澳地区在夏天用来清热补湿的“老火汤”。汤料的主要成分有淮山、莲子、茨实、薏米、百合、红枣、南北杏,或放入沙参、玉竹、陈皮和龙眼等以健脾去湿、润肺去火的材料,也有加入海南产的新鲜椰肉、椰汁等,再加上好的黑猪瘦肉炖至而成。
据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任命国尉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平定岭南百越之地。当秦军来到西江畔三罗地域时,不小心中了当地人埋伏,死伤过半。主将屠睢中箭,坠马身亡。由于岭南湿热多变,剩下的士兵在副将赵佗的带领下也屡战屡败。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时,随军大夫研制出了一种药食两用的“凉茶”。赵佗赞叹道:“食之清热气,补元气,此物可称清补凉也。”士兵服用后,个个精神百倍,作战勇猛。秦朝灭亡后,便一举建立了“南越国”,建都番禺(今广州市)。赵佗(公元前240年~前137年)也是我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在位66年,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南越王”。他实行的“和辑百越”政策,推进了汉越民族的融合,为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清补凉”早已走入寻常百姓千家万户。“清补凉”汤料配方也入乡随俗,不断更新。常用的配方食材有:枸杞子、大枣、薏米、莲子、百合、淮山、玉竹、茨实,有清热祛湿、健脾开胃、补气养颜等诸多功效。也可根据自身体质情况及口味嗜好适当增减配比剂量和食材配方,如可增加龙眼(桂圆)肉、党参等补气血食材。不过,建议大家配料时,多采用药食同源两用食材,剂量也不宜过大,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