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为什么不过中秋节,八月十五杀鞑子的真相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1-03 17:46:40

刘伯温像

如今在网络上,我们还经常可以看到这种说法:“蒙古人是不过中秋的,因为中秋和月饼是纪念朱元璋起义联络*蒙古人的信号。”而且言之凿凿,令人半信半疑。那么,神机妙算的刘伯温真的导演过这场起义吗?“八月十五*鞑子”究竟是虚构传说还是历史事实?要弄清这些问题,还得从故事诞生的时刻说起。

“八月十五*鞑子”并非信史

早在元明之际,已经有很多影射蒙古政权灭亡的民间谶谣见于私史杂著,例如权衡《庚申外史》、陶宗仪《辍耕录》、叶子奇《草木子》乃至明初官修的《元史》等等。

在这些近代流传的关于元末汉人起义的故事中,以“八月十五*鞑子”最为脍炙人口,但奇怪的是,它不仅不见于元代史志,而且在下至明清的文献中也无记载。那么它是从何而来?

根据已故美籍华人历史学者陈学霖的考证,刘伯温“八月十五*鞑子”的故事并非信史,无论说朱元璋领导起义,或刘伯温策划用月饼传信、发动汉人在中秋节*蒙古人都是编造出来的。元末民变起于以白莲教之乱为基础的红巾军起义,已是学界公认。

蒙古人为什么不过中秋节,八月十五*鞑子的真相(5)

“月圆*鞑”的故事雏形,最早可能见于元初人徐大焯的《烬馀录》,徐氏在这本书里记述了苏州吴县在蒙元统治下遭受的残暴对待,随后经过民间的加工改造,包括把“大神”刘伯温搬来当作起义的幕后策划者,才变成了后来的样子。

值得注意的是,徐氏虽是宋末元初的遗民,但他这本《烬馀录》一直秘藏到清朝光绪年间方才刊印流通,所以可以推测这个故事大概到清末才从坊间口传而出,并由不同地区的民间文艺家记录下来,衍生出大同小异的流传版本,并逐渐固化成为汉人抗蒙的集体记忆。

那么一个普通的汉人反蒙故事,为何能在清末如此流行,乃至成为后来中秋节吃月饼的民俗起源?这当然和清末“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主义政治宣传密切相关。当时的反清会党和革命志士为了推翻满族人的统治,不惜利用同为异族统治的蒙古鞑靼作为靶子,大肆编撰、传播元末蒙古人欺压汉人、汉人奋起抗蒙的故事,实则指桑骂槐、影射清朝、宣传革命。

久而久之,杜撰的传说终于沉淀为汉民族的历史记忆,变成后世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甚至还被某些蒙古人信以为真,并复制为蒙文抄本,以讹传讹。

蒙古人为什么不过中秋节,八月十五*鞑子的真相(6)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清政府甚至直接模仿满人口吻伪造文献,例如《灭汉种策》。

蒙古族不过中秋节?

1949年后,在新时代的文艺和社会政策影响下,继续沿用“*鞑子”这种有伤民族感情的说法未免不合时宜,因此在各类出版物中,“*鞑子”这个词慢慢消失,同时像“起义革命”、“恢复大汉江山”这样的说法也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反映民族平等、马列主义的理念和词汇,因此故事的主题也从汉人反对蒙古贵族统治的起义变成了民众反抗蒙古奴隶主阶级压迫的斗争。

改革开放之后,政治“左倾”的阶级斗争理念得到清理,此后的出版物在涉及这一故事时的意识形态话语就减少许多,例如1992年出版的《中华民俗源流集成·节日岁时卷》如此写道:

中秋节传到元朝末年。元朝统治者,对老百姓实行残暴统治,那时,每十家人只能共享一把菜刀,还派一个蒙古族人监视,以防人们起来造反。众百姓切齿痛恨极了,就利用过中秋节的机会,将造反时间、暗号写成字条,夹在月饼里,馈赠传递。大家知道了这回事,到八月十五晚上,爆竹一响,家家一齐动手,将那些元朝统治者*了。不久,元朝被朱元璋率领明朝军队打败了,元朝也就垮台了。

由此可见,从晚清到现在,“八月十五*鞑子”的故事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会被不同的话语和方式叙述,而我们对于中秋节吃月饼的民俗起源认知也就在这个过程中被建构起来。不过好在如今大多数人还是能够分清传说与历史之间的差异,特别是有些蒙古族人也现身说法,在网上发表言论澄清事实——他们照样过中秋、吃月饼。

蒙古族不过中秋节?吃月饼源于“八月十五*鞑子”?谣言可休矣。

蒙古人为什么不过中秋节,八月十五*鞑子的真相(7)

如今不少网店还推出了号称来自内蒙古的奶味月饼。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