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字对于《道德经》至关重要,可以说理解不了“玄”的真正含义,就无法理解“玄之又玄”、“玄同”、“玄德”、“玄览”、“玄通”、“玄牝”。当然也就离老子思想本义差之千里。
《道德经》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出于玄也......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 同名曰玄,而言谓之玄者,取于不可得而谓之然也。谓之然则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则是名则失之远矣。故曰,玄之又玄也。众妙皆从同而出,故曰众妙之门也。”又,王弼《老子指略》:“玄,谓之深者也。”
目前通行的对“玄”的解释,大多数采用王弼版。山东省高中语文教材《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教材》第二册(2015.7泰山出版社),就把“玄”解释为“黑色,引申为玄妙深远。”
《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教材》第二册“玄”字注解
王弼“冥也”、“深者也”的解释,影响深远,以致今天很多人把“玄之又玄”理解为“玄幻莫测”之意。试问,若是“玄幻莫测”,何来“众妙之门”?何来“玄同”、“玄德”、“玄览”、“玄通”、“玄牝”一系列概念呢?让人摸不着头脑,这是老子学说的本意吗?
笔者对先贤和诸位学者敬畏之心,诚惶诚恐。斗胆以为“冥也”、“深者也”以及“黑色,引申为玄妙深远”等释义,不能准确反映《道德经》中“玄”的哲学内涵。老子选用“玄”字来表达“有名”和“无名”(《道德经》第一章),并不是借用其“冥也”“深者也”“玄妙深远”之义,而是借用了“玄”字独特的象形造字特点:两股丝线搓在一起,相互缠绕,循环往复。
从“玄”字的象形结构和演变来看,先秦时期的“玄”字,大多是呈现出“下端象单绞的丝,上端是丝绞上的系带,表示作染丝用的丝结。”的样子。(《汉典》详细字义(1))
此外,已经出土的“玄父癸爵”(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敔簋(西周早期)、休盤(西周中期)、“师奎父鼎”(西周中期)、“颂簋”(西周晚期)等诸多商周青铜器铭文中,也都能找到“玄”字的这种象形写法。(注:金文中“幺”字与“玄”字写法形近,著名古文字学家姜宝昌教授指出,金文中也存在“幺”被借用为“玄”的现象。此处不再展述。)
西周中期“同簋”铭文中的“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