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是线性的讲发展史,诗到晚唐就可以了,因为后来直到民国前都是只有流派之争,没有诗本身的变化。而从上古到晚唐,中间的秦末汉初到东汉末年,其实也乏善可陈。
所以真正要讲诗歌变化,无非是春秋时期、魏晋南北朝、唐朝。这就是中国古诗的三大发展阶段,唐朝到了顶峰,进入了格律诗领域,之后虽有宋诗、清诗两个高峰,但是都是在内容、流派上出彩,于形式上再无进步。
实际上就是诗的产生、诗的发展、诗的顶峰三个阶段。
肯定又会有朋友说,是格律害了古诗,就是因为格律诗的出现才让诗歌停止了发展。
这是放P。诗歌发展到格律诗是自身发展的必然,就当时的情况来说,格律诗是先进的体裁形式。而且格律诗的出现并没有阻挡古体诗前进的步伐,正是由于古体诗在前进的过程中出现了音律规范化,才总结出来格律诗。
近体诗和古体诗是中国古诗的两大分类,齐头并进,共创辉煌,没有谁限制了谁,也没有谁取代了谁。
有这种格律限制了古体诗的想法,从深层根源来说还是认为格律诗优于古体诗,只是你写不好,就被它限制了思想——懂格律的人根本不在乎自己写的是格律诗还是古体诗,在乎的是写得好不好的问题。
诗的产生(先秦)现在一般把《诗经》尊为中国古诗的源头。其实《诗经》的诗已经是一种相对成熟的形式,诗的起源要远远早于《诗经》。因为这是周朝中央政府派采诗官去四处收集民歌来编汇的,是经过了文化人的审定、修改的文学艺术作品——诗本来就是歌,我们要认清楚这一点。
我们现在没事哼哼,其实就是诗的起点。把我们的哼哼变成文字,在节奏感和押韵上做出细化,就是诗。做出雅化,就脱离了打油诗。再做出字数规范,平仄调整,就称为近体诗。
诗的产生,就是劳动之余的哼唱。有一种说法,诗来自劳动号子,这也有一定道理,不过要歌颂爱情、要歌颂友情、要歌颂基情(诗经中大把),绝对不是一边辛苦劳作,一边能背着喉咙喊出来的,所以劳动号子只可能是诗歌起源的部分组成。
目前发现最早能被定义为诗歌的,应该是《吴越春秋》中的《弹歌》,这是二言诗,也是文言文节奏和押韵能做到的最小结构,初步具备了诗的性质: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越国的国君勾践向楚国的射箭能手陈音询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时引用了这首《弹歌》。
我砍了竹子,做成弓箭,发射石块,驱赶野兽。
这是一个替父母守墓的小子无聊时候的发明,用来驱赶*扰坟墓供品的野兽。
还有箕子的《麦秀歌》等,一些上古的大概有些诗味的作品。
而到了《诗经》,四言、整饬、押韵、重章叠唱、包罗万象,基本上已经囊括了后世所有流派诗歌的先行,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春秋时期诗歌的大成,而不仅仅是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