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南北朝的文体格式准备,隋唐的文人开始了文风的大纠偏。陈子昂提出“汉魏风骨”的概念,至今为古诗爱好者所推崇。初唐四杰等无数初唐诗人在格式上沿袭宫体诗,在内容上不断开拓进取,在意向上生机勃勃,终于让唐诗成为既优美动听,又感情深厚的动人之作。
但是这里有个误区,很多人认为唐诗的功臣是初唐四杰,以及盛唐大诗人(李、杜、王)等人。
其实并非如此。
初唐四杰不是早夭就是困苦,要不就反叛,并没有政治地位,而陈子昂虽然提出了理论作为旗帜,但在失宠后影响也变小,无法真正带动诗风改革。
对诗体规范起到作用是元兢(换头,相粘)、上官仪(对仗)、沈佺期、杜审言、宋之问等人。特别是这些宫廷诗人,精研格式,其实原本内容上是相对空洞的,但是他们遇上了风云动荡的武周王朝兴盛覆灭,唐玄宗李隆基上位这些政治变动。大批宫廷诗人被放逐,流落江湖。而人的境遇一旦波折,思想性自然就上升了,加上本身极好的格式研究,大批既有情感、又有形式的诗歌作品就问世了,从而带动了整个朝代的诗风。
李白对于诗歌史的贡献主要是和王昌龄一起改进、规范了七绝。前面说到七言不被看重,到了他们这里才真正上位,并且一跃成为唐朝至今最为流行的诗歌格式。
而在格律诗的完备上,杜甫是集大成者,同时,在是个理论上,也是他一锤定音,决定了唐诗重内容、重感情、崇汉魏的未来走向。
至于大李杜在诗歌上的成就,这里就不多说了,但是大李杜冲到天花板的能力直接导致了中唐诗人的困境。
中唐的诗人在李杜压力之下,无路可走,就开始了在盛唐诗路上分类深挖。如韩愈的“散文入诗”,李益专攻“边塞诗”,刘禹锡走怀古路线,并开发“竹枝词”,白居易走老百姓路线,李贺干脆就写鬼神之词去了。盛唐诗是高峰,中唐诗是高峰上的平原,四处分流,四处开花,所以论唐诗,盛唐、中唐的大诗人如流星赶月,层出不穷。
这也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好的时代。
诗的后来(元明清)进入晚唐,由于安史之乱后,政权虽然几经复兴,但总归是走下坡路了。整个王朝开始倾颓,文化意象就开始走南北朝末年的老路,诗风又往隐逸派和作乐派分流。志气不再高昂,内容自然低迷。
当然,晚唐的李商隐在艺术成就上来说是最高的,因为他集合了前朝所有大诗人的特色。虽然有时候用典精深、晦涩难懂,但是他的诗歌成就在晚唐是最高的,甚至放在整个唐朝也不逊色。唯一和大李杜没办法比的是缺了气象,但这不是他的原因,是时代的原因。
不过这些都是诗风变化,而对诗歌本身来说,到了晚唐,格律诗的规则已经坚如磐石,基本上连折腰体之类可有可无的出律,大家都很少犯了。
而另外一种文体,曲子词已经开始在杜牧、白居易、刘禹锡手中登堂入室,成为诗规范之外,文人们更加灵动的思维奔流方向。
那就是词牌史了。诗史也不是到这里就完结,只不过大概发展就是这样了,后来的复兴也没有突破格律、非格律,只不过是在内容上、表现上分门别类,再创高峰罢了。如宋朝的西昆体、太学体、香山体、江湖体、四灵诗派、江西诗派、包括后来清朝的公安派、性灵派,这些都只是时代内容进步和文人思想觉醒的不同层次,诗本身的形式没有变化。
直到泰戈尔的《飞鸟集》现世——但是那个就属于现代诗史,基本上宣告了古诗史的完结——虽然我们今天还在写,不过是尽量承续,不让它们在我们这一代断绝罢了。
诗的简史,大致如此。
词牌简史、现代诗简史、有缘再聊。
因为是随手写,难免记忆出现错漏,欢迎指正,但不接受谩骂——不管你什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