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蛋又称皮蛋、变蛋(有的地方变蛋是不同的概念)。通说认为,皮蛋出现于明朝。
从朱元璋建立明朝到现在,也不过六百多年。皮蛋的历史,并没有其它中国美食那么悠久。民国时候,林语堂就曾撰文揶揄菜馆对于皮蛋的夸张广告:
千年皮蛋,实属荒唐。
皮蛋
在明代的《竹屿山房杂部》中,对皮蛋的做法有相关记载。但是就像各地争夺名人故里的名声一样,皮蛋的诞生地也有不同的记载:有县志记载,有民间传说,不一而足。
根据这些记载,皮蛋应该和臭豆腐一样,是一个意外的产物——其被意外放置于一个偶然的环境,后被遗忘,经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反应,才被人不经意发现。
皮蛋后来改称松花蛋,是清朝人的手笔。
皮蛋
在清朝,皮蛋被称为“松花”,略去了“蛋”字。
《清稗类钞》记载:北方人骂人,动辄带“蛋”,比如混蛋,于是清朝人设法规避菜肴中的“蛋”字:
鸡蛋改称鸡子儿,炒蛋改称摊黄菜,煮整蛋改称沃果儿,蛋花汤改称木樨汤(木樨为桂花,蛋花之色黄如桂花),蛋糕则改叫了一个古怪的名字——槽糕,因为那时候做蛋糕需要将其放入槽内。
松花蛋那个时候叫皮蛋(变蛋),在这种有意思的规避规则之下,清朝人为了称呼的雅致,则将其改名为松花。
松花蛋
为何偏偏改成“松花”,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应该是根据果冻状蛋清的形态:之所以叫松花蛋,是因为蛋清上有像松针的花纹(实际是不溶于蛋清的氨基酸盐结晶)。
当然,在清代省去了“蛋”字,直接叫“松花”,而非“松花蛋”。
不然,这名字就白改了。
虽然,现代人对“蛋”的称谓已经没那么讲究,只要不明指,说出这个字也没人会往不好的方向联想。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感谢前人的避讳,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有诗意的名字。